根據工信部要求,12月1日起,國內將全面開放攜號轉網。這意味,在不改變自己手機號碼的情況下,消費者可以自由選擇三家運營商的服務。根據三大運營商的公告,攜號轉網目前已在全國范圍內試運行。不過,有媒體記者親身體驗發現,雖然運營商的工作人員全程禮貌服務、訓練有素,但真的想完成攜號轉網,遠沒有運營商們“官宣”的那么簡單。
現實中的攜號轉網究竟有多難呢?以記者的體驗為例,其障礙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規則不透明。比如,有運營商的工作人員向堅持要轉網的記者發出“風險提示”——系統不穩定,可能會出現手機郵箱失效、無法收到綁定的支付寶驗證碼以及手機網銀失效且不可恢復等情況。在不換號的情況下轉網,這些“風險”是真的存在,還是只是運營商拒絕提供轉網服務的托詞,相關部門應該在調查的基礎上給消費者一個明明白白的說法。如果真的存在“風險”,說明攜號轉網相關的銜接服務還未做到位,這些不應該成為“挽留”用戶的借口。
此外,一些被贈送的套餐未到期,也被作為不能攜號轉網的理由。與此形成呼應的是,此前恰好有網友反饋,在攜號轉網啟動前,不少運營商都針對老用戶推出了免費送流量等贈送套餐服務。難道此舉真的是專門為了“拖延”用戶攜號轉網而想出的“妙招”?此前工信部發布的《攜號轉網服務管理規定》明確要求,不得擅自擴大在網期限協議范圍,將無在網期限限制的協議有效期和營銷活動期默認為在網約定期限,限制用戶攜號轉網。很明顯,以套餐未到期來限制用戶轉網,在規定上是站不住腳的。
攜號轉網的另一個難點體現在,服務不足,線上線下銜接不暢。比如,記者要解綁某個套餐,被要求到指定營業廳,而這樣的指定營業廳,不僅數量少,且只在周一到周五營業。再比如,一些服務疑問本來通過電話咨詢就可以解答,但又被要求到線下營業廳辦理,而到了營業廳后,又可能被要求到線上咨詢。如儼然一副“踢皮球”的架勢。
在當前電信競爭進入存量競爭的時代,每家運營商都會想方設法留住自己的用戶,這種動機是可以理解的。但要真正留住客戶,絕不應該是靠種種模糊的規則來刁難用戶,給用戶攜號轉網制造困難。如此靠“套路”即便強行留住用戶,也無異于是給自身服務品質招黑。
要知道,推進攜號轉網服務的一個重要目的,便是通過降低用戶的轉網成本,從而激活競爭倒逼電信行業服務質量的提升。而眼下,各服務商的“套路”滿滿,既是對相關要求的消極執行,也背離了改革的初衷。理想狀況下的攜號轉網改革,就應該既方便用戶選擇,也讓各大運營商能真正靠服務誠意去爭奪用戶。然而就目前的各方反饋來看,現實與理想顯然還有較大落差。
電信業務經營者在提供攜號轉網服務過程中,不得無正當理由拒絕、阻止、拖延向用戶提供攜號轉網服務;不得在用戶提出攜號轉網申請后,干擾用戶自由選擇……這些其實在《攜號轉網服務管理規定》中其實已經說得很明白。但無處不在的“套路”表明,不可低估這些規定的現實扭曲力。相關部門近日已經明確,攜號轉網服務正式啟動后,工業和信息化部將組織對全國“攜號轉網”服務進行專項監督檢查。希望這樣的專項督查檢查能夠常態化,把可能出現的“套路”壓縮到最低,真正讓攜號轉網的改革紅利準確輸送到用戶的手中。作者“光明網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