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年味“在線”的時代。從最早的網絡紅包,到今年熱度高漲的網上年貨節,網絡對傳統文化日漸深入的影響,在春節場景下體現得淋漓盡致。
不少人感慨,一些“硬核”的傳統年俗正在淡出,比如祭灶王、舞龍舞獅、燃放煙花爆竹等,而與此同時,旅游過年、進城過年這些時尚、輕快的過年方式,正在成為反映美好生活的新年俗。
在過年方式的變化中,網絡的一個重要價值,就是滿足了社會對輕快生活方式的追求。當然,我們可以看到,新年俗的內核仍然是傳統文化,新年俗的吸引力,仍然體現在圍繞傳統文化營造出來的玩樂性、話題性、儀式感、參與感,這些可稱之為“新年味”。
據不完全統計,今年各大互聯網平臺公布的紅包總金額超過百億元,其中支付寶“集五福”上線兩天,就有3億人參與。“集五福”事實上超越了“紅包大戰”的規模之爭:從“富強福號”火箭這樣的國之重器,到杭州的五福公交,從市民為公益捐敬業福,到億萬網友加入“掃福”,如此現象級活動足以表明,由于在文化傳承中日漸凸顯的開放性和影響力,“集五福”已成為新民俗的大IP。
年味“在線”時代,過年方式在變,而新年俗仍然贏在“走心”——用一套創新的工具和思維,為年俗文化和春節流量“量體裁衣”。傳統年俗文化為我們留下了一些極具辨識度的文化符號,這其中,“福”字不僅直觀,而且是內涵性的,這也是“集五福”能夠成為新民俗IP的前提。
作為農耕時代的產物,傳統年俗文化的傳承并不容易。而圍繞年俗文化“祈福”的內核,“集五福”開枝散葉的一整套玩法,不僅延伸了年俗文化應有的玩樂性、話題性、儀式感、參與感,而且讓年俗文化充滿了時代感,同時具有持續創新、為傳統年俗文化注入新內涵的空間。而一直以來,傳承與創新的兼容和統一,正是傳統文化延續中最大的難題。
傳統文化元素日益受追捧,是近些年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比如在90后、00后群體的“漢服熱”中,傳統文化的生命力明顯超出了我們的預期,類似的現象,已經預示了用時代語言重新演繹傳統文化的潛力。同樣,“集五福”在90后、00后中的火爆,也表明被重新演繹的年俗文化,讓年輕人完成了對傳統文化的追尋與體認。
對傳統年俗得當的重新演繹,讓“集五福”等新年俗超越群體、超越地域、進入各行各業,并且還在產生持續的內涵重構,成為互聯網科技讓年俗文化和傳統文化歷久彌新的典范和例證。今年,富強福與“國之重器”相連,全家福和國家倡導的家風建設相承,螞蟻森林可以“澆水”得福……“五福”內涵的日漸豐富和各種變化,體現了新經濟下年輕人對年俗文化的理解與創新,這也是新年俗的魅力和生命力所在。
網絡對年俗文化的影響,必然會在變化中深入、在深入中迭代。真正具有生命力的新年俗是“走心”的,只有抓住年俗文化中不可多得、不可復制的文化內核,給與科技和時代內涵的賦能,才能完成新年俗、新民俗的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