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6月28日),相信許多人被武漢金凰珠寶股份有限公司在銀行質押的80多噸黃金實為銅合金的消息驚著了。不過,更讓人驚詫的是,這些巨量的黃金在質押之時,卻都通過了專業機構的質驗程序,并以此通過了為質押黃金擔保成色和重量的保險公司的驗貨程序,得到了保險公司承保。80多噸黃金造假,堪稱是登峰造極之舉。由此再觀轟動當下的一省出現多起考生被冒名的新聞,怎不讓人生發“一覽眾山小”“山外有山”“一山更比一山高”的慨嘆。
讓此事徒增懸疑色彩的是,這些質押黃金在抽驗進入銀行金庫后,并無移動和開封記錄。因此,若無后續證據表明各方沒有掉包作弊,則為此承保的保險公司就要為80多噸黃金與銅合金之間的差價來埋單。當然,人世間哪有能把黃金變成銅合金的魔術呢?案發之后的調查,應該能描摹出80多噸黃金是如何被抽驗合格、又是如何被“點金成銅”的。否則,這個調查本身不叒成了一個懸疑之事?
其實,懸疑的破綻正來自武漢金凰董事長的短信。5月16日,民生信托的一個6億信托即將到期,按要求要對融資方武漢金凰所質押的黃金開箱檢測。武漢金凰董事長賈志宏叫停檢測的努力失敗后,發出一短信稱,感謝各方對武漢金凰多年的支持和幫助,“最重要的是短信的最后兩個字——‘別了’”。“‘我一看這倆字,就感覺那金子百分之百是假的。雖然檢測結果沒出來,但當時我的心就涼了。’民生信托一高管回憶當時的心情。”
“連質押銀行的黃金都敢造假?!”問出這種話的人,多少帶有“外賓”的嫌疑。只要造假,還有什么假不能造?只要造假,就不存在敢不敢的問題,而只有造得出來造不出來的問題。這就如同有人驚詫于小偷盜竊了別人救命的錢、貪官貪污了救災款一樣,實則是用常人之心揣度惡者之膽。在造假者眼里,只有錢的數額,而絕無這錢那錢的問題。用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所援引的話說,就是“錢是沒有臭味的”;在300%的利潤面前,有人肯冒殺頭的危險去得到它。顯然,銅合金與黃金之間的差價所能帶來的利潤,已遠超300%,由此,上述這個造假鏈條中究竟有多少人愿意為此押上自己的腦袋,還要看最終調查結果。(作者 光明網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