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近日發函,同意浙江廣廈建設職業技術學院等6所高職學院更名為“大學”,同時名稱中保留“職業”二字。加上去年15所高職學院更名為“大學”,國內本科“職業大學”已經有21所。
從學院更名為大學,同時保留“職業”字樣,教育部門的用意很明確:更名為大學后,職業大學必須堅持職業教育這一辦學定位。同時表明,職業教育不只有高職??茖哟?,還有本科層次。職業大學,就是進行本科層次職業教育的高等學校。
但“職業學院”更名為“職業大學”后,能否真的堅持職業教育定位,學校辦學者的認識,最為關鍵。從現實看,不少更名成功的學校,是把關注點聚焦在“大學”之名上的。事實上,把校名從學院更名為大學,就被不少辦學者視為任期內的最大辦學業績。原因在于,社會普遍認為,“大學”是比“學院”高一級的存在,學院更名為大學,不但名聲更好聽,而且也可以獲得諸多實際的好處。
假如辦學者以這種心態對待更名,那么在更名后是否堅持職業教育辦學定位,就很難說了。學校下一步發展戰略,很可能是擺脫“職業教育”定位,把校名中的“職業”去掉,變為綜合性大學。因為在追名逐利的辦學體系中,把學院更名為大學,與去掉校名中的不夠時髦的詞匯,改為時髦的“文理”“科技”“經管”等,同樣是出于追求校名“高大上”的訴求。
學校辦學者的這種辦學追求,更與教育管理與評價體系密切相關。高校之所以熱衷改校名,辦“大學”,而不是辦“學院”,是因為客觀上大學獲得的資源,與發展空間,確實比學院更多、更大。加之從學院更名為大學,是需要教育主管部門審批的,更名成功也就意味著行政部門對學校辦學的肯定,因此,學校會把更名作為重要辦學任務,把更名成功視為榮耀。
我國《高等教育法》規定,“大學或者獨立設置的學院還應當具有較強的教學、科學研究力量,較高的教學、科學研究水平和相應規模,能夠實施本科及本科以上教育。大學還必須設有三個以上國家規定的學科門類為主要學科。”有的學院為更名為大學,就不得不增設學科門類,擴大辦學規模,而新增學科門類是否符合學校的辦學定位,能否保障辦學質量,則考慮不多。
在這種情況下,要求職業學院在更名后保持職業教育的辦學定位,也有很大難度。我國在2014年曾做出推進600所地方本科院校轉型職業教育、建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戰略,但是地方本科院校的反應并不積極。在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時代后,要形成合理的高等教育結構,我國絕大多數地方本科院校都應該以職業教育為辦學定位,而不是辦學術型大學,但這些地方本科院校不愿意以職業教育為辦學定位,主要原因是覺得職業教育低人一等,辦職業教育是“降格”。
要讓大學辦學不追名逐利,有明確的辦學定位,就必須取消把學校、教育“分等”“分格”的行政評審、行政評價。學院和大學是平等的,評價學校辦學,不應該看校名,而要看具體的辦學質量。職業教育也并不低于本科教育,而是和普通教育平等。為此,需推進專業評價,即由獨立的第三方專業機構,按學科發展、專業建設、人才培養的規律進行評價,重視學校辦學的內涵和質量,而非身份、規模和體量,以此引導學校形成自身的辦學定位。
當然,這還需要進一步落實和擴大學校的辦學自主權。因為只有學校擁有辦學自主權,才能根據社會需求的變化,調整學科、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模式。對于以就業為導向辦學的職業教育來說,學校根據社會需求的變化靈活地調整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模式,才能辦出高質量的職業教育,培養社會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熊丙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