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道,有群眾舉報一批合計76154件9種不同類型過期食品,5月26日從河南鄭州XX商貿公司發到陜西西安,涉嫌經過變更日期之后流入市場。西安市未央區市場監管局未央宮食品藥品監督管理所負責人稱,不受理記者舉報。而涉事單位稱:“你愛咋辦就咋辦!”
這起食品問題事件,因內部知情人士向媒體的舉報而曝光。從報道來看,疑似西安的某餐飲供應鏈公司低價從河南鄭州購買過期食品,變更日期之后,銷售到店面,包括香辣雞排、5g魷魚單須等等。
在媒體采訪涉事食品公司時,相關人士表示,是集中到倉庫來進行銷毀。從鄭州大費周章地運到西安銷毀,還變更生產日期噴碼,如此說辭明顯站不住腳。面對記者的拿著截圖證據的有力追問,該人士反而不耐煩地表示,“你愛咋辦就咋辦”,這種態度變化值得玩味。
此次風波中,值得追問的還不只是涉事公司的態度,還有在面對舉報時,相關職能部門的處理方式——記者自報家門,提供舉報線索,卻遭遇“閉門羹”,多次撥打電話均無人接聽。
對于為何不處理舉報線索,當地食藥監管部門負責人回應稱,私人手機號,“不接受舉報和投訴”。這種說法有一定的道理,但問題在于,在接到舉報線索后,為何也沒有通過官方渠道和記者及時溝通,還要等到記者再次通過市民熱線反映情況?
事實上,《食品安全法》第一百一十五條明確要求,接到咨詢、投訴、舉報,對屬于本部門職責的,應當受理并在法定期限內及時答復、核實、處理,“有權處理的部門應當在法定期限內及時處理,不得推諉”。
管轄區域出現問題食品,說明監管多少存在漏洞。在此前提下,對于舉報線索,更應該高效率地響應查處。如果反應滯后,效率低下,那正好給相關經營者轉移問題食品、銷毀證據提供了時機。
目前,當地監管執法部門已經介入。這一批次的問題食品,到底有沒有流向市場;銷售過期食品的行為,是否是第一次上演等,這些疑問都需要徹查。另一方面,在受理舉報問題上,監管執法部門是否存在工作不積極的失職,同樣得有個說法。
其實不管是鄭州還是西安,近期對過期食品都有集中整治。比如西安在5月曾組織開展了過期食品專項整治行動,而河南則在年初曾印發《河南省市場監督管理局關于加強疫情防控期間餐飲食品安全監管嚴防經營加工使用不合格食品的通知》,嚴禁過期食品及原料流向餐桌。
剛剛集中整治完,就出現了過期食品,說明食品安全的市場監管之弦,要時刻緊繃,不能有絲毫放松。而鄭州的過期食品運到西安賣,這也提醒,保障食品安全,同樣需要加強跨區域的聯合執法,避免屬地管理的條款分割,導致問題食品一路通關流向外地。
不管怎么說,食品安全無小事。所幸這批食品因為舉報而及時曝光,沒有造成更大的健康安全隱患。但維護食品安全,不能全靠內部舉報。尤其對監管部門來說,在加強執法之余,必須對相關違法犯罪線索保持高度的敏銳,不能有絲毫的麻痹和怠惰。(熊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