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2019年度中央預算執行和其他財政收支審計查出的問題整改工作,要求有關地方和部門對照查出的問題逐項整改、“對賬銷號”,并完善相關制度機制。整改結果在向全國人大常委會報告后公開。
審計是監督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種“經濟體檢”,不僅在于診斷查“病”,更在于“治已病、防未病”。勇于正視問題,才能解決問題。特別是在常態化疫情防控形勢下,各級各部門面臨多重挑戰,決勝全面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等工作任務重、要求高。做好今年工作迫切需要以繡花功夫抓緊抓實,緊扣重點難點精準施策,進一步暢通政策傳導,讓政策加快落地生根、見效結果;疏通資金流轉,讓寶貴的財政資金“一竿子插到底”,直達基層、利民惠企。同時,堅持問題導向,從問題入手,向實處發力,抓好審計查出問題整改,做到整改問題、推動工作兩手抓、兩促進,不失為一種瞄準靶心、有的放矢的好法子。
做好審計整改,主體責任不能落空。被審計單位應檢視審計開出的“體檢報告”,真抓實改、不走過場,把審計查出的問題逐條整改到位,并結合審計建議,引以為戒、舉一反三,全面做好2020年預算執行和財政收支管理工作,尤其是按照政府過緊日子的要求,管嚴控好財政資金,把“該減的減下去,該壓的壓下來”,多問問能不能花、花得怎么樣,把“零錢”化為“整錢”,把“死錢”化為“活錢”,推進財政資金進一步向高質量發展傾斜、向民生事業傾斜、向基層紓困傾斜,讓每一分錢都花到最需要的地方。被審計單位主要負責人作為整改第一責任人,對重大問題親自管、親自抓,推動知責明責、履責督責、考責問責等各個環節形成閉合鏈條,通過整改,破解制度障礙、彌補機制缺陷、堵塞管理漏洞。對審計發現的歷史遺留或者以往年度問題,不能“新官不理舊賬”,應以釘釘子精神把問題解決在當下,讓歷史遺留問題不再遺留。
審計整改涉及面廣、情況復雜,審計機關應全力推動,緊盯“問題清單”,建立“整改清單”,實行對賬銷號,確保問題整改“件件有著落,事事有回音”,絕不能“一審了之”。應建立整改檢查跟蹤機制,發揮審計案例警示教育作用,加強審計結果及整改情況公告,以“陽光”整改倒逼問題解決。堅持分類整改,對“疑難雜癥”不搞“一刀切”,可以將“當下改”與“長久立”結合起來,加強研機析理,發揮建設性作用,為宏觀管理提供科學依據,力求實現“整改一個問題,促進一片規范”的綜合效應,實現審計效益最大化。但是,對整改不力或搞“表面整改”的,也要加大問責力度,以強力之舉促責任歸位。
推動審計整改不是審計機關自己“獨唱”,而是各方力量“合奏”。要優化整改工作格局,把審計監督同人大監督、紀檢監察、政務督查、輿論監督等力量貫通起來,集聚優勢資源,增強監督合力。
總之,作為“經濟體檢”,審計診斷查“病”屬于“前半篇”答卷。要更好發揮“治已病、防未病”作用,有賴做好“后半篇”文章,把問題整改到位,同時打好“預防針”,把痛點消除在萌芽狀態。這對于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提高治理能力,完成全年目標任務具有極大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