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是全國影院復工首日,“暫停”172天后,很多地方的影院在今天終于跟觀眾“見面”,因此影院復工也備受關注。從網上反饋看,很多觀眾對于能重回影院看片感到激動,“再次看到熟悉的‘龍標’,聽到久違的前奏,我的快樂又回來了。”而每年一度的上海國際電影節搶票行動,也為復工首日營造出熱烈氛圍。
媒體報道就提到,某影院首場電影開售不到一小時票便售罄,有觀眾早晨7點就到影院門口等候觀影,觀眾說,“有了電影,就感覺又有了生活的動力了。”影院工作人員則表示,“都說觀眾很想念影院,其實我們也很想念觀眾。”這種互動融入了強烈的感情色彩,更讓人珍惜來之不易的影院復工。
“搶票大戰”每年都是上影節的熱門話題,今年因為控制上座率的緣故,上影節搶門票的難度更加大,不過這并未影響影迷的心情,開票10分鐘出票超過10萬張,部分熱門電影根本搶不到,“雖然沒搶到票,但很欣慰看到它們秒空了”,這個觀點很能代表諸多影迷的心聲——重在參與,“搶票大戰”把熟悉的電影節氣氛帶了回來。
在影院復工初期,信心是特別重要的,其中,觀眾的信心要大于影院的信心。對于影院來說,認真按照防疫要求做好影廳的通風、消毒等工作,并不是最難實現的事情,影院擔心的是觀眾不能放心地出入、自在地觀影。
從多地影院復工首日的狀況來看,在推進行業復蘇、有序恢復影院營業的前提下,影院與觀眾都做好了充足的準備,這種準備包括影廳、座椅、3D眼鏡等設備方面的消毒,包括隔座售票保持社交距離的規則,更包括心理層面的建設。在充分了解疫情防控常識、做到對自己對他人負責的狀況下,去影院觀影已經具備了相當程度的安全性,只要影院和觀眾都能按照既定規則來,相信一個令更多人放心的觀影環境會很快形成。
上海等地影院的復工狀況,給全國影院復工帶來了樂觀的指向:雖然暫時沒有太多新片、大片公映,但經典電影的復映,以及近兩年讓觀眾產生二次或多次觀影愿望的大片,都能讓影迷開心地走進影院,體會大屏幕帶來的儀式感,重溫美好的電影夢。
這會給仍然處在觀望中的制片方以鼓勵,在最初幾天的猶豫期過后,適時地選擇投放大片,不但會起到救市效果,而且會獲得影迷的“感謝分”。如果制片方能夠處理好新片的商業收益模式,不妨在這個市場最需要新片的時機大膽走出第一步。
當然,部分城市的影院在復工前幾天保持觀望姿態,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畢竟眼下還存在一些不確定的因素,如復工后的房租、工資、設備維護、環境消殺等帶來的開支,都有可能讓影院暫時沒法實現盈利。不過,還是需要增加些“主動出擊”的心態,多爭取各方面的支持與理解,在安全條件具備的前提下先把影院的大門打開,更多地相信觀眾的熱愛,重新跨出艱難的第一步。
一個多月前,有售票平臺發起調查,數據顯示近九成觀眾期待回到影院,其中七成觀眾的態度是“非常期待”“比較期待”,這一數據和疫情早期相比顯然發生了很大變化。而從春節后觀眾覺得“可以不去電影院看電影”到近來“迫切希望重回電影院看電影”的轉變中不難看出,相比于其他促進影院復工的因素,觀眾的支持才是影院重新開門營業最強勁的動力來源。
“有觀眾就有一切”,多地影市復工第一天的情況印證了這個道理,其他城市也不妨在觀眾的呼吁與支持下,積極穩妥地行動起來。(韓浩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