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體報道了“重疾醫療管家”這一新興職業。據報道,翻開微信與患者互致“早安”問候,是“重疾醫療管家”開啟新一天的標準模式。與院內醫生不同的是,“重疾醫療管家”就職于醫療服務機構,被稱為“第二種醫生”,為癌癥等重疾患者提供各種就醫咨詢。
在國際上,醫生都會進行等級劃分。不同等級的醫生在執業方式上會有很大的差異,比如在日本,醫生被分為三種,第一種屬于指令性醫生,根據自己的診斷而開處方,不會對患者進行過多的解釋;第二種屬于是解說指令型醫生,就是對第一種醫療方案提供解說,消除患者心頭的疑慮;第三種則屬于陪伴式醫生,會詳細了解患者的需求和痛苦,患者最希望解決的問題,在此基礎上提出解決方案,提供醫療參考和咨詢,尋找適合患者的最優治療方案。
以此為參照,國內的“重疾醫療管家”,有點像日本第二種和第三種醫生的結合體,他們為重疾患者提供全面、優質和精細的醫療咨詢,既破解患者因醫療素養不足盲目就醫的瓶頸,又消除恐慌情緒造成的資源浪費,讓患者更具備專業的指向和路徑。這一做法,能有效維護正常的醫療資源,減少個體醫療成本和負擔,在就醫過程中找準方向和出路。
此類似于家庭醫生但又更加專業的角色,提供的服務更加周到。在國內,由于全科醫生數量嚴重短缺,再加上個體專業支撐度不夠,在公共醫療資源不足的語境下,市場化介入的“第二種醫生”的出現,很好地填補了醫生等級劃分的空白,讓醫療服務市場更加多元,最大化滿足個性化的需求。重疾患者作為特殊群體,醫療負擔很重,壓力也不小,個體支付的成本非常高,相比于普通患者而言,無論從心理上、情緒上還是專業上,他們都需要獲得全面、詳細、陪伴式的就醫咨詢服務,以便及早采取最適當的就醫方案。
重癥患者由于個體差異,在醫療方案上并不完全相同,選定治療方式需要建立重疾管理。很多患者之所以錯過了最佳的救治時間,或是未能采取最好的救治方案,或是救治效果未能達到最佳,這背后有多重因素,要么因患者信息不對稱、專業素養不足病急亂投醫,要么找不到最好的醫療資源,要么囿于認知欠缺而未能有效配合醫生治療??床〉牡谝徊酵鶝Q定了最終的治療效果。一方面,患者要深入了解自己的病情,積極配合醫生;另一方面,醫生也只有高效精準掌握了患者的需求,包括家庭收入狀況等,才能實施個性化和精準化的治療。
咨詢型的“第二種醫生”不一定會看病處方,實施手術,但他們能夠提供業務咨詢,成為患者與醫生之間的橋梁和紐帶,成為醫治過程中重要的補充與輔助。有了“第二種醫生”的介入,第一種醫生的治療會更加精準和高效,而患者的個性化需求也能得到極大的滿足。安慰情緒、幫助就診、治愈焦慮,讓深陷重疾的患者獲得鼓勵、得到慰藉、感受尊重,他們在其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
不難看出,“第二種醫生”作為一種新興的職業,還處于發展初級階段,但其體現了醫療服務的個性化和精細化方向,是醫療服務升級的必然要求。加快醫療服務體系改革和市場化程度,通過醫療市場的專業化細分和服務的個性化,讓“第二種醫生”更多涌現,能助推醫療行業發展,并為公眾提供更多幸福感。(唐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