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防止炒作高考狀元,廣東省教育部門從2012年開始使用屏蔽技術,全省前10名的考生成績會被查分系統技術屏蔽。2018年,屏蔽范圍擴大至文理科前20名,2019年擴大至文理科前50名。今年,70名考生按照慣例被屏蔽,雖然高考狀元無從知曉,但炒作高分考生之風,卻依然熱烈,只不過從炒作高考狀元,變成了炒作“高分屏蔽生”,“屏蔽生”的姓名、學校、生源地甚至學習生活細節等還是被曝光。
每年高考前夕,教育部都會下發通知,明確禁止炒作高考狀元,各地也不斷重申禁止公布排名、升學率等。這對于扭轉教育質量觀、教育政績觀發揮了一些作用,至少不再像以前那樣名目張膽炒作,但是禁令背后的暗流依然在涌動,對所謂“屏蔽生”的炒作就是一例。事實上,不管是狀元,還是“屏蔽生”,亦或再整出其他的名詞,本質都是一樣的,以“屏蔽生”代替“狀元”不過是掩耳盜鈴罷了。
這種對高分考生的崇拜,充滿了不理性的因素。高考只是一次考試,雖然是高校錄取重要依據,但卻不是評價學生的唯一標尺,尤其是在充滿各種變量的考場上,分數、排名并不完全與個人實力對等。而且,高考只是一個階段性的節點,更無法定義人生。不管從理論上還是從實踐上來講,高分炒作顯然都沒有必要。
這種崇拜之所以屢禁不止,既有民眾的獵奇、媒體的追逐熱點因素,也與中學宣傳的沖動、商家的營銷策略、地方教育主管部門的政績需要有莫大的關系,種種因素合謀,導致有令不行,炒作不斷。不管是何種原因,這種功利化、片面化的炒作都是對教育生態的破壞,是對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這一人才培養目標的背離。
要看到的是,民眾關注高分考生并沒有惡意,或者是獵奇心理作祟,或者是希望學習考生的學習技巧以及背后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而媒體的關注報道,也是為了滿足民眾的獲取信息的需求。真正有問題的,還是一些培訓機構的商業化營銷,是地方教育主管部門的政績取向,進而引導中學將考多少清北,考多少985、211作為高中人才培養的唯一目標。
改革招生錄取方式,用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方式進行招生,能夠解決這個問題嗎?有觀點認為,正是因為分數是最重要的錄取依據,所以才會炒作高分考生,通過綜合評價、多元錄取,弱化分數的作用,能有利于治理高考狀元炒作。但這只是看到了問題的一方面。
而在另一方面,狀元、高分考生之所以受關注,是因為高分意味著上名校,獲得優質教育資源,名校又站在了求職就業鄙視鏈的最頂端。民眾關注高分考生,地方教育部門和中學將把多少學生送進清北等名校作為最重要的教育政績,培訓機構將此作為營銷重點,所瞄準的都是民眾對優質教育資源的渴望。
此外,進入名校的門檻并沒有因為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沒有因為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錄取率的連年提升而降低,反而是更高了。爭奪優質高等教育資源的競爭,隨著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階段更激烈了。數據顯示,我國985高校在校本科生數占全國在校本科生數僅為5%,央屬高校在校本科生數占全國在校本科生數的比例也不過10%。而且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進一步推進,上述兩個比例持續降低,分別從2000年的19.21%和28.69%降到2017年的4.75%和10.91%。而美國在兩類研究型大學(研究Ⅰ型和研究Ⅱ型)就讀的學生數占當年四年制學生總數比值為35%左右。我國優質高等教育資源的稀缺性可見一斑。
所以,如果優質教育資源仍然是極少數精英學生獨享的蛋糕,爭奪名校入場券的競爭烈度降不下來,那么炒作高分考生之風就很難真正降溫。只有破除唯分數論、改革錄取方式,以及不斷擴充優質高等教育資源,讓名校資源更普惠,降低優質資源的稀缺程度,才能減少全社會對少數高分考生的關注。(李一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