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區是自貿港貿易投資政策的重要承載地。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我省11個自貿港重點園區共引進企業和項目1000多個。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的沖擊和嚴峻復雜的國內外經濟環境,這樣的成果來之不易。
重點園區市場主體“流量”增長的背后,是自貿港政策釋放的磁力和營商環境改善帶來的效應。很多前來海南投資興業的企業家對這樣一點印象深刻,那就是海南正把更多精力放在促進實體經濟發展上,一個項目一個項目去研究推動,一個企業一個企業幫助解決問題。這種超常規舉措,正是一段時間以來海南努力為自貿港建設背景下的各類市場主體營造優質營商環境的具體行動。
市場主體一頭連著經濟發展大局,一頭連著百姓的就業和消費,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當前,全球疫情形勢依然嚴峻,經濟下行壓力仍然較大,在這樣的局勢下,無論是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還是加快推動新舊動能轉換,都需要充分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對海南來說,做好這方面的工作至為重要。畢竟,建設自貿港離不開海量的市場主體發力,需要推動市場主體數量、質量“雙提升”。
水深則魚悅。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激蕩市場“一池春水”,一方面需要在持續推動自貿港政策落實落細上下苦功,最大限度地釋放政策效應,讓市場主體共享自貿港建設帶來的新機遇;另一方面,則需要繼續在改善營商環境上做文章,為市場主體發展破障礙、去煩苛、筑坦途,助力市場主體在海南闖出一片新天地。事實上,營商環境的優化與否,直接影響著相關政策能否落地生根,市場主體是否順暢、充分地享受政策紅利,以及對未來發展的信心??梢哉f,無論是經受住當下考驗,使廣大市場主體能夠正常生存,還是著眼長遠,促使企業實現更大發展,優化營商環境都是一步必須下好的“關鍵棋”。
以營商環境持續優化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海南積累了不少經驗,其中很重要的一條是抓住制度創新這個“牛鼻子”。從省域“多規合一”改革持續深化,到今年8月1日起在海南自貿港洋浦經濟開發區等6個園區推廣適用“三園”特別極簡審批,都是生動案例。在營商環境的制度創新上,海南有優勢,中央賦予海南更大改革自主權。因此,當前推動制度創新,不僅應將之前探索出來的好制度推廣開來,促進制度之間產生“化合反應”、發揮集成效應,讓制度創新成果轉化為實打實的治理效果;還應把握新形勢、新變化,瞄準新問題、新需求,創立新機制,讓制度創新更好地服務市場主體創新創業。比如,對自貿港建設進程中出現的新業態、新模式,就需要在平衡“放”與“管”中找到新途徑。
正如激發市場主體活力不僅需要抓立竿見影的大項目、大投資,也需要扶持成百上千的中小微企業,優化營商環境同樣不僅需要扭住制度創新這個核心,還需要做到精準施策、精細服務。很多時候,不同領域企業遇到的問題有所不同,甚至同一領域的企業,由于處于產業鏈不同環節,遇到的問題也有所不同。這就需要政府部門主動走進企業,及時掌握企業的實際需求,找準困擾企業的“痛點”“堵點”,與企業一起想辦法、謀對策。只有多些上門服務、定制服務,才能把工作做實做細,把問題解決到位。只有把每一次為市場主體紓困解難都當作服務提質增效的契機,辦好每一件事情,才能不斷拓展優化營商環境的空間,讓市場主體擁有更多的獲得感,心無旁騖地在海南創新創業,為自貿港建設貢獻力量。(張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