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讓不少高考學生對醫學專業和從醫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有媒體報道,不少優秀學生因敬佩“抗疫英雄”選填醫學相關志愿。一名選擇預防科學的考生在被問及專業選擇原因時回答:“親眼見到醫務工作者奮戰在一線,感受到醫學的偉大,而預防醫學作為未雨綢繆的學科,應該受到更多關注。”在“強基計劃”和綜合素質評價錄取中,報考醫學院校的考生也不在少數。
有評論據此稱,今年高考志愿填報出現“從醫熱”,并認為“從醫熱”早有苗頭。平心而論,從媒體報道提供的信息,以及各醫學院校、專業的歷年招生情況看,還尚難斷言已經出現“從醫熱”。尤其是今年,考生剛完成志愿填報,各醫學院校、專業的錄取分數需要到8月中下旬才知道,現在就說高分考生報考醫學專業踴躍為時尚早。不過,期待出現學生“學醫熱”“從醫熱”,卻是較為真實的社會情緒。這種情緒的背后,是希望有更多優秀人才從醫,提高醫療服務水平,而不是扎堆選擇所謂的熱門專業。
近年來,每到高考季,香港地區和內地的“狀元”們的專業選擇都會被拿出來對比一番。2017年,6位香港“狀元”(指在中學文憑考試DSE中,7門科目成績均為5**的考生)全部選讀醫科。2019年,香港12名7門科目5**的“狀元”,有10人表示想學醫,7人選擇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在2014至2019年間,醫學連續6年成為香港大學招生成績中位數最高的學科。而根據中國校友會網發布的《2016中國高考狀元調查報告》,1977至2016年,我國內地各地區省級高考“狀元”中僅1.31%選擇了學醫,2016年內地22個省份的36位“狀元”中,無一人選擇醫學。2017年內地高考“狀元”中,只有1人選擇醫學。
不可否認,北大醫學部、復旦醫學院等醫學專業的錄取分數還是很高的,遠超過各省市的一本線,但與北大、復旦等校的其他“熱門”專業相比,醫學專業的分數仍算不上高。醫學專業對高分考生的吸引力,遠不如經管專業,這是我們必須承認的現實。
一些學生受醫生抗疫事跡的影響而做出學醫、從醫的選擇,讓人心生暖意和敬意。但選擇學醫、從醫,憑一時熱情還遠遠不夠,還需要有濃厚的興趣和長遠的職業發展規劃。從20世紀末到本世紀初,國內醫學院被并入一些綜合性院校,當時曾有人認為,醫學專業納入綜合性院校一起招生,可以提高醫學專業的錄取分數,由此提高生源質量。然而事實是,醫學專業成為需要調劑才能招滿的專業。究其原因,不少報考綜合性院校的學生并沒有學醫的興趣,按照高考志愿填報錄取規則,又不得不選擇服從專業調劑。這顯然不利于醫學人才培養。隨后,相關部門注意到這些問題,將醫學部(醫學院)按獨立的招生代碼招生,以招收真正有醫學興趣的學生。
要真正形成“從醫熱”,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在培養學生的專業興趣、職業興趣方面,還有不小的提升空間。要重視對學生進行生涯規劃教育,從小就重視培養學生的興趣以及健康的職業價值觀。此外,有必要持續優化醫生工作環境,推動醫患關系的切實改善,給醫生這個職業以社會尊重和應有保障,以職業本身的吸引力吸引優秀學生報考?!∽髡撸罕?啟(教育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