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報道,8月8日,陜西省西安市中心新城廣場西南角的明代秦王府城墻部分墻體發生坍塌,造成4輛汽車受損,4名群眾被擦傷。經當地有關部門初步勘察判斷,坍塌部分為原城墻遺址新筑保護性土體和東北側外包磚砌體。坍塌是近期連續大雨所致。
經專家現場勘察,坍塌部分為省級重點文物明秦王府城墻修復保護砌體,既非文物本體,也非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西安城墻。雖然如此,此事依舊令人后怕不已。因為事件發生在鬧市街頭,不僅嚴重威脅到了省級重點文物的安全,更直接威脅到了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此番坍塌發生前,并非毫無跡象和預兆。明秦王府城墻被雨水泡“壞”已非首次,去年9月,由于連日陰雨,明秦王府城墻便出現浸水病害,有關方面制定了臨時保護方案,包括在城墻頂部支撐簡易防雨棚、城墻底部加設圍擋并派專人巡護以及對現有墻體裂縫貼石膏條,加強觀測墻體裂縫等。此外,發生坍塌的修復保護砌體修建于2009年,距今時間并不長,但面對大雨顯得有些脆弱。
同時,在此次坍塌事件發生幾天前,有關部門已發現浸水病害,正準備維護;在坍塌前1個多小時,城墻墻體已出現巨大裂縫,相關部門在人行道、非機動車道外拉起警戒線,但機動車道上仍正常通行,直到發生坍塌……
近期連續大雨或許是這次坍塌事件的重要原因,但其背后可能存在的其他原因也不容忽視。這當中既包括平時對文物的巡護、監測工作是否到位,也包括有坍塌跡象出現后相關應急處置措施是否及時、恰當、得力。
今年汛期,我國文物損失比較慘重。據統計,截至7月中旬,江西等南方11省份已有500余處不可移動文物因洪災不同程度受到損失,其中涉及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6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87處。國家文物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年受損文物范圍廣、數量多、損失大,是近年來汛期文物受損最為嚴重的一年。
洪澇等自然災害歷來是危害文物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古老的文物建筑在嚴重的自然災害面前顯得尤為脆弱。做好文物防災減災工作,有效防范是基礎、科學處置是關鍵,這是文保界的共識。
作為文物重鎮,西安有“天然歷史博物館”之稱,僅世界文化遺產就有6處。西安文保工作經驗非常豐富,但相關防線和保護措施也并非無懈可擊。2018年11月,西安杜牧墓遺址成菜地事件就曾引發軒然大波,這次明秦王府城墻保護砌體坍塌事件也再次敲響了警鐘——無論文物安全,還是群眾生命財產安全,都不能掉以輕心,對文物的保護和相關的應急處理預案、措施更應該與時俱進,隨著情況的變化有所升級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