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隨著網購成為消費者生活的一部分,相關消費糾紛日益增多。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選擇通過第三方投訴平臺投訴維權。然而也存在不少惡意投訴、虛假投訴的情況,甚至出現借投訴牟利等現象。導致不少合法經營的商家名譽受損,社會壓力較大。一些屢次被投訴卻得不到有效解決、涉嫌賣假貨的商家卻被投訴平臺認定為提供優質服務的商家。不少消費者和商家都表達了對一些第三方投訴平臺的不滿。
第三方投訴平臺反遭消費者和商家的投訴,這不啻是一個嘲諷,令人對平臺的公正性產生質疑。本應主持公正的第三方平臺,卻被惡意投訴、虛假投訴、選擇性曝光等充斥其中,令其失去了主持公道、消費維權的意義,反而存在平臺借機牟利的嫌疑。顯然,為了避嫌,第三方投訴平臺應秉持公正立場,對投訴信息調查清楚再發布,紅黑榜排名也要有標準可循。
在市場經濟環境下,消費糾紛是非常普遍的現象,此前消費者都是通過消協、工商等途徑投訴維權,如今隨著網購和第三方投訴平臺的興起,網絡投訴模式逐漸發展,為消費維權提供了便捷路徑。第三方投訴平臺本身具有網絡信息傳播優勢,如果堅持公正、公平原則,充分利用投訴信息數據的公開、透明,進行必要的真偽驗證,就能成為一條可信渠道,增強消費維權力度。
但是,一些第三方投訴平臺并未認真對待投訴信息,反而存在濫用的情況。比如部分投訴內容未轉給商家,直接轉為新聞發布,投訴內容可能不實,平臺卻未做驗證工作,造成惡意投訴影響商家聲譽,誘發輿情危機等。顯然,程序漏洞給一些不法分子、競爭對手創造了機會,搞惡意投訴、虛假投訴來詆毀商家,借此從中漁利。而平臺紅黑榜排名潛藏的評價“套路”,則給商家留下了消除不良記錄的機會,造成榜單排名良莠不齊,缺乏可靠性。
而且,平臺的中立性難以保證,雖然大部分第三方投訴平臺都號稱“公平、公正、不盈利”,但其平臺的股東背景復雜,往往可能導致其選擇性地曝光商家,甚至可能出現借機牟利的情況。這樣的擔憂并不過分,第三方投訴平臺匯集了大量商家負面信息,但究竟哪些會被發布出來,哪些會提供給商家,完全是由平臺來掌控。在監督缺位、平臺立場不明的情況下,很容易造成信息不對稱,進而出現利用負面信息引導輿論、抹黑商家、有償刪帖等情況。
從現實發展情況看,第三方投訴平臺確實起到一定的監督作用,也維護了不少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但各平臺資質不一,又有制度上的漏洞,導致平臺容易被操控、利用,偏離投訴維權的軌道。因此,監管部門應維護市場公平,優化消費者投訴維權流程,保障消費者和商家的合法權益,對第三方投訴平臺進行規范管理,建立行業標準,確保投訴維權信息不被非法濫用。(江德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