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要深入推進學科專業調整
李立國:
學科專業調整是社會知識結構變化的體現,新學科的誕生和傳統學科的消退也是知識整合和社會需要變化的結果。歷史的看,從中世紀大學的“七藝”到現在的幾千個學科專業領域與方向,都是知識分化和經濟社會發展的產物。學科專業是在交叉融合中不斷前行的。20世紀以來,知識結構不斷變化,傳統知識被新興知識取代或補充。交叉學科是學科知識高度分化和融合的體現。最近25年,交叉性的合作研究獲得諾貝爾獎項的比例已接近50%。只有學科專業不斷調整,適應知識發展和時代進步的趨勢,研究生教育才能不斷回應時代要求和引領經濟社會發展,高層次創新人才培養才能更好地適應黨和國家發展需要??梢哉f,深入推進學科專業調整是研究生教育的基本命題和必然要求。
沈文欽:
最近幾十年來,科學上的突破和創新越來越依賴于交叉學科,而交叉學科正是學科專業跨學科動態調整的結果。在自然科學領域,典型的跨學科研究領域包括生物化學、納米科學、神經科學、系統生物學、環境科學、藥學、癌癥研究等。以神經科學為例,該研究領域涉及生物學、化學、認知科學、心理學、語言學、計算機科學等不同學科。社會領域所面臨的問題,如公共衛生問題、國際關系問題等也同樣需要采用交叉學科的手段進行綜合研究。因此,面向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主戰場、人民群眾需求和世界科技發展等最前沿,培養適應多領域需要的人才,必須深入推進學科專業調整。
趙世奎:
傳統上,我國研究生教育采用學科化管理的模式。以“學科”作為科學研究、人才培養、學術組織的基礎框架,以學科目錄的設立與調整作為管理的基本手段。“學科目錄”在學位點審批、人才培養方案制定中具有鮮明的導向性和指令性,教師的教學、學生的科研遵循學科的邏輯和范式,主要在學科的“領地”內進行,學科內在地規定了人才培養的規格,學科目錄的科學性成為人才培養是否滿足社會需求的先決條件,因此,要加快培養國家急需的高層次人才,必須深入推進學科專業調整。
教育周刊:研究生學科專業目錄自1983年試行后,先后經歷了三次分類調整?,F在中央提出深入推進學科專業調整,與以往的調整有何不同?
李立國: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研究生教育學科專業發展主要以“增量”為主,對于已有的“存量”則調整不夠,呈現出“存量決定增量”的發展模式。但是,在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和產業結構升級加速的背景下,“存量決定增量”模式就有可能無法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和產業升級的要求。有什么學科專業就繼續發展什么學科專業、什么學科專業好發展就增加什么學科專業,導致各個學科門類的博士、碩士學位授予人數呈現同比例增長格局,有的學科人才培養呈現過剩狀態,但是學科結構變化不大,國家急需的人才和交叉學科、新興學科人才培養力度不夠、數量不足。
交叉學科應該成為一個學科門類
教育周刊:目前我國部分新興交叉學科一定程度上處在有聲音沒身份、有影響沒地位、有貢獻沒資源的尷尬境地,深入推進學科專業調整是不是可以使這種現象得到改觀?
李立國:
我們在下一步深入推進學科專業調整中可考慮在學科專業目錄中增設“交叉學科門類”。當然,深入推進學科專業調整要遵循教育規律,處理好不同學科之間的關系。一是處理好基礎學科與應用學科的關系,加大對基礎學科的支持力度?;A學科是應用學科的基礎和源頭,一流的基礎研究是應用學科發展和高技術轉化的基礎和前提。我國許多應用研究和核心技術突破不了,根子還在基礎研究薄弱上。二是處理好文科與理工科的關系,科技教育與人文教育并重。從發展階段來看,我國仍處于工業化中后期,理工科在研究生教育中依然占較大比例,但這并不代表可以忽視文科。拔尖創新人才和頂尖人才都是在文理交融的多學科環境中成才的。各研究生培養單位應注重文理并重,促進文理交融。三是處理好已有學科與新興交叉學科的關系,建立有利于新興交叉學科發展的體制機制。應賦予交叉學科與傳統學科同等地位,可考慮在學科專業目錄中增設“交叉學科門類”,學科門類下設交叉學科一級學科,二級學科以問題或領域為導向靈活設置,開展跨學科的人才培養活動。
教育周刊:交叉學科門類勢必為研究生人才培養帶來新的氣象。
沈文欽:
是的,交叉學科的研究可以由不同學科的專家一起組成團隊進行合作研究,同時也需要一些本身就擁有多學科專長的研究者。因此,交叉學科的高層次人才應當如何培養,牽涉的方面錯綜復雜,將是擺在我國研究生教育面前的重大挑戰,需要在課程設置、導師選聘等方面樹立交叉學科意識,完善交叉學科培養人才的規章制度,健全交叉學科指導委員會、答辯委員會和學位評定委員會等組織體系。此外,還需要學術評價體系的配套改革作為支撐。要鼓勵不同院系的導師一起參與培養研究生,最根本的一點是要解決導師的參與積極性問題。在多學科導師指導的模式下,相關的成果發表必然是團隊模式,這就涉及論文署名排名、知識產權歸屬等一系列涉及科研激勵機制的問題。要解決這一問題,需要在學術評價體制方面做一些改革,例如要認可非第一作者和非通訊作者的貢獻、在科研評價中鼓勵跨學科團隊的合作等。
教育周刊:一些研究生課程沒有體現研究生教育應有的強度、深度和難度,交叉學科會為這一事關研究生培養質量的問題帶來改觀嗎?
沈文欽:
在研究生的培養環節中,最為關鍵的三個方面分別是課程、科研參與和導師指導,其中科研參與一般都是在導師指導下進行。因此,課程和導師制改革是推進交叉學科人才培養的重要抓手。從課程方面來看,根據我們2017—2018年連續兩年對全國碩士畢業生和博士畢業生群體的調查,在各個培養環節當中,研究生對課程的滿意度是最低的。其中,學生們普遍反映,跨院系選擇課程存在不少制度性障礙。而交叉學科人才的培養,必須通過不同學科的課程培養學生的交叉學科意識和跨學科研究能力。在這方面我們可以借鑒發達國家的一些做法。在導師方面,我們要突破長期以來單一導師制的局限,強化導師團隊指導模式,讓學生接受來自不同學科、不同院系導師的集體指導。在這方面,北京大學等高校已經做了一些改革探索。例如北京大學允許博士生在確定論文選題后,根據研究需要從不同院系選擇導師,醫工交叉選題的學生可以同時從工學院和醫學部選擇導師。
以學科治理現代化實現學科專業動態調整
教育周刊:我國研究生培養一定程度上存在本科化現象,個性化培養缺乏,學科專業設置難以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如何通過學科專業的調整,來破解這一難題?
李立國:
學科專業調整的核心還是處理政府與高校的關系,政府以放權、質量保障、標準確定等方式來促進學科專業調整。關鍵是形成“需求和條件相結合”的剛性約束機制,使得研究生人才培養能夠在社會需求和自身辦學條件的雙重約束下發展,既要考慮人才培養的社會需求,也要考慮自身的師資隊伍、經費保障、硬件設施等辦學條件。因此,我們要以服務社會需求為導向,完善學科專業動態調整機制。教育行政部門應堅持放好權、服好務,完善動態調整機制。實行培養單位自評與抽評相結合的評估方式,適時引入國際評估。依據評估結果,對社會需求少、培養質量差、就業率低的學科專業,適時進行調整或撤銷。實行分類管理,不同培養單位的培養任務各有側重。政府要充分授權,進行總量控制,至于培養的結構,可以由高校根據學生就業、社會需求、學科發展、師資隊伍等情況自行決定,實行備案制。不同類型高校應該承擔不同的培養責任,管理上不能“一刀切”,如學術學位與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在不同學校應有所側重,在比例要求上應該實行彈性的管理規定。
趙世奎:
學科目錄調整本質上是一種規劃。一方面,作為學科目錄主要劃分依據的知識體系,具有相對穩定性,彼此之間的界限也相對清晰,而面向現實世界的社會需求,不僅具有超越學科、快速變化的特點,也往往難以預測。另一方面,由于學科目錄的調整需要一定的周期,在新的現實需求達成共識、進入學科目錄之前,勢必存在一個人才培養的“空窗期”。因此,學科目錄調整的滯后,很可能會成為研究生教育人才培養、科技創新難以逾越的“圍墻”。立足研究生教育新的功能定位,構建研究生教育學科專業調整的新思路、新模式,有必要從貫通人才鏈、創新鏈與產業鏈的宏觀視角,推進學科治理現代化。
教育周刊:如何推進學科治理現代化?
沈文欽:
在一些西方發達國家,交叉學科已經獲得逐漸獨立于傳統學科的地位,不僅擁有專屬的學科目錄編碼,也有相對獨立的人才培養項目,在學術評估中也被單獨對待,例如在英國的科研評估框架中,癌癥研究是一個獨立的評估單元,其地位等同于化學、物理學等傳統學科。人類社會正在進入的第四輪工業革命以新能源、新材料、基因工程、人工智能、量子技術等為基礎,這些科技進展均突破了傳統單一學科的范疇成為交叉學科,而這要通過學科治理現代化來實現。
趙世奎:
我們要跳出學科“窠臼”,打破“學科培育—學位點設置—人才培養”的傳統流程,以國家戰略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性重大緊迫需求、主攻方向為導向,由培養單位按照自身特色優勢、資源條件以及對需求的現實理解和趨勢研判,超越單一學科甚至既定交叉學科的知識體系、研究范式和組織歸屬,以“個性化項目”的形式整合多學科、多組織的資源開展研究生教育。在這種模式下,教師的教學、學生的科研主要遵循問題解決的邏輯,學科目錄主要起到信息統計和管理服務的功能。一個新的研究生教育“項目”,一旦契合了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并得到培養單位和用人單位的認可,形成了一定的規模,就自動被納入到學科目錄??偟膩碇v,依托學科目錄培養研究生相當于市場“出題”,教育管理部門“解題”,大學只管“抄作業”;而按現代化的學科治理培養研究生則相當于市場“出題”,大學“解題”,教育管理部門“閱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