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南大學官網更新教師信息,出生于1994年的工學博士李晟曼出任湖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近年來,越來越多90后教授走上講臺,這一次,年僅26歲且沒有海外經歷的李晟曼直接拿到副教授職稱,是“后浪”還是“泡沫”,引發大家的關注和質疑。
李晟曼2011起就讀于華中科技大學光學與電子信息學院,2015年獲工學學士學位并直博,2020年6月被授予工學博士學位。求學期間,曾獲國家獎學金、知行獎學金等榮譽。她專注納米材料生長、微納電子器件的加工制備、新原理器件制備與測試以及電路設計與集成,發表SCI論文10余篇,2019年參加國際微電子器件大會(IEDM)并作口頭報告。由此可見,幾年如一日的堅持和努力才積淀了今天的成績。
早在2012年,22歲劉路破格受聘為中南大學教授級研究員;2018年,1990年出生的李東獲聘湖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2019年,28歲女博士李琳獲聘任南方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教授、博導······據不完全統計,近五年已有11位90后在學術舞臺嶄露頭角,成為高校副教授、教授或博導。
確實,在大家的印象中,教授就應該是“沉穩老道、臉上幾絲皺紋,發中幾縷銀絲”的形象,相比而言,90后更像是“娃娃臉”,多少有些不適應,但我們不應過度反應。年輕人有朝氣、有思想、有創意,始終走在時代的前端,必將成為“后浪”,劈波斬浪,開創嶄新的時代。且其與大學生年齡相仿,更易于共同學習交流,對高校的學術發展起到積極作用。
但與此同時我們應注意到,也要避免“后浪”成為“泡沫”,一方面選拔渠道要公平公正,防止前期報道的“神童”事件出現,避免虛構簡歷、夸大其實,但只要符合條件,就應該提供更高更廣的舞臺;另一方面,學校也要時刻關注并幫助年輕教授的發展,畢竟剛畢業的學生在教授課業方面還會有些稚嫩,應有針對性的建立“一對一幫扶”,避免“肚子里的知識倒不出來”。
我們相信,“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選拔用人機制必將助力“后浪”成為時代的“寵兒”,憑實力脫穎而出,憑能力海闊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