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加強短租房、民宿的嚴格管理,北京市10日發布《關于規范管理短租住房的通知》(征求意見稿),明確了此類住房的各方主體責任,提出了出租登記、入住者信息報送等要求。業界認為,短租房、民宿將迎來最嚴監管。(8月11日中國新聞網)
近年來,隨著文化旅游產業的全面推進,以及全域旅游概念的提出,人們對旅游住宿方面的要求正在發生轉變,不再滿足于住在酒店,也開始鐘情于短租房民宿。然而,短租房民宿與飽受人口密集困擾的城市常住居民,存在天然矛盾沖突,雖然發展態勢迅猛,但短租房民宿頻頻引發“民訴”。比如,北京大量居住小區內的民宅,以“短租房”“民宿”等形式對外出租。由于旅客入住時間不定、人員混雜、夜間活動頻繁等,引發了小區住戶投訴舉報,存在擾民、治安等問題。
可見,短租房民宿入小區,既是一個一個法律問題,也是一個社會問題。一方面,短租房民宿逐漸向家庭旅館方向發展,容易發生變相逃稅、擾亂市場秩序的情況;另一方面,由于對城市小區內短租房民宿難以管理,容易帶來小區安全隱患?;诖?,北京將對短租房民宿實施“最嚴監管”,明確規定:經營短租房要符合小區管理規約或業主大會決定;沒有管理規約或業主大會決定的,要取得同樓其他業主書面同意。房屋還要符合建筑、消防、治安、衛生等方面的安全條件,并依法辦理房屋出租登記。同時,提出了入住者信息報送等要求。
然而,短租房民宿入小區,除了有地方行政法規規范,更須有全國統一的剛性準入標準。眾所周知,2019年7月,旅游民宿首個國家級標準《旅游民宿基本要求與評價》發布,其中明確規定,旅游民宿是利用當地閑置資源,由民宿主人參與接待,為游客提供體驗當地自然、文化與生產生活方式的小型住宿設施。對照此規定,目前一些小區中所謂的短租房民宿,實際上只是炒了旅游民宿概念,有的甚至是群租房的“升級版”。
值得注意的是,作為民宿“國標”,《旅游民宿基本要求與評價》僅是民宿領域的一個行業自律標準,缺乏剛性約束力。對于短租房民宿從業者來說,《旅游民宿基本要求與評價》以及各地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出臺,并不能立即改變民宿產業發展的現狀。法律地位的模糊,給民宿的行業管理帶來了諸如該不該管、誰來管、如何管、管什么等一系列難題??梢?,民宿產業距離真正的規范化、合法化,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換言之,短租房民宿入小區,立法監管須強力跟進。這就要求,除了民宿行業自身要更加注重加強自律及提升品質,政府更應加快相關監管政策法規的制定,推動民宿產業新業態的健康快速發展。換言之,有關部門應該研究出臺更多針對民宿產業的法律法規,明確租賃雙方的責任,使各類相關事件和糾紛均能有法可依,其中包括小區短租房民宿的準入條件和監管措施。同時,行業機構應該加大監管力度,積極對房屋及租賃雙方進行資質審核,并且建立更多投訴舉報平臺,方便用戶進行問題反饋,這樣才能使民宿產業健康有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