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上午,江蘇南通4名環衛工人頂著炎熱,在8噸垃圾中翻找了兩個多小時,終于把畢業生小孫不慎誤丟的錄取通知書給找到了。小孫是南通如皋市長江鎮人,今年剛參加完考試,利用暑期時間在一家公司打工。8月6日,他將剛收到的南通科技職業學院錄取通知書和檔案等資料裝入牛皮文件袋帶到打工的公司,不慎丟入了垃圾桶。
類似丟失錄取通知書,環衛工翻遍垃圾桶尋找的暖聞,在近年來的高考季頻頻出現。比如,2016年,大學報名前三天,陜西鎮安縣的小胡錄取通知書意外丟失,有人將這一消息發布到網上,一場尋找西安交大錄取通知書的愛心行動迅速展開。但不得不說,這樣的暖聞,忽視了現代社會不斷進步發展的現實。
對于遺失的大學錄取通知書,沒有必要這么興師動眾地翻垃圾桶找,只需聯系學校,反映情況,就可把錄取通知書補上。在互聯網時代,還用這種辦法找遺失的錄取通知書,雖然令人感動,但媒體不應該一直把其當暖聞報道,要告訴考生、家長和社會公眾,丟失錄取通知書不要驚慌,不用發動滿城尋找,這其實是一個電話、一封郵件就可以搞定的事。
對于環衛工冒著高溫天翻垃圾找錄取通知書,考生和網友們都很感動,但是,錄取通知書不是獨此一份,丟失了就不能到高校報到。錄取信息都是有電子檔案存檔的,丟失了再打印一份寫上考生的姓名,重新郵寄給考生即可。按照目前的大學新生報到程序,即便沒有錄取通知書,只要攜帶身份證,就可完成報到程序。
對于高校錄取通知書,我國社會輿論高度重視。被高校錄取這一信息對考生來說確實重要,但是,錄取通知書在信息社會,只起到一個進一步告知的作用,丟失錄取通知書不是不得了的大事。讓全城環衛工翻找垃圾桶找錄取通知書,一定意義上,可以說是群體“無意識”的體現。
基于考生、家長對錄取通知書的特殊情感,我國高校發放錄取通知書,還采取郵寄的方式。而其實,國外很多大學錄取學生,已經不再郵寄錄取通知書了,都是通過電子郵箱,或者在申請系統中“發放”錄取通知書,考生自己就可打印。
不只是對待錄取通知書丟失這一問題,每年高考時,學生丟失準考證也會被過度渲染。丟失準考證,由考生本人聯系當地招辦,或者通過學校聯系招辦,就可補打。為避免考生遺失,不少考點就可以現場打印準考證。但年年高考季,也會有很多學生丟失準考證,發動多人尋找的新聞出現。這也提醒各地學校,對于有關錄取通知書和準考證的事宜,應該清晰告訴考生,要求考生保管好,但如果真遺失,也不必緊張,告訴他們有便捷的彌補辦法。
在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如此發達的時代,還以傳統思維對待錄取通知書、準考證,可見一些思維的陳舊。從環保、便捷與安全出發,我國高校錄取學生,甚至可以不必再郵寄紙質錄取通知書,由考生在考試院官網下載,或者直接發送錄取郵件到學生郵箱。(熊丙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