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各地致貧原因不盡相同,但因病致貧、因病返貧是脫貧攻堅的“攔路虎”之一,也是走向全面小康必啃的“硬骨頭”。健康扶貧則是拔掉“病根”的一劑良方。習近平總書記對貧困人口的健康問題念茲在茲,近年來在山西、重慶、寧夏等地考察時,反復強調要深入實施健康扶貧工程,將因病致貧、因病返貧作為扶貧的主攻方向,實行靶向治療。
健康扶貧是脫貧致富的重要保障,讓貧困群眾“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防得住病”的美好愿景不再是鏡花水月。自精準扶貧開展以來,中央與各地多策并施,打出健康扶貧“組合拳”,取得積極成效。眼下脫貧攻堅已進入沖刺期,因病致貧存量與因病返貧增量壓力疊加,疫情的發生也暴露出諸多醫療短板。進一步筑牢健康防線,確保政策落實到人、精準到病,打贏脫貧攻堅戰、實現全面小康才會有穩穩地“醫靠”。
短板補齊,讓貧困群眾“看得上病”。聚焦基層醫療資源薄弱的難題,健康扶貧工程對“看病難、看病遠”進行了“靶向施策”。落實“硬保障”,優化“軟服務”,讓貧困群眾獲得更多扶貧紅利。一方面,加強家庭醫生工作站、標準化衛生室、村級醫療機構等建設,確保醫療設備標準化、齊全化,滿足醫治需求。另一方面,強化基層醫療人才引進、優化執業醫師進修辦法、建立人才激勵機制,在引人、用人、留人上下功夫,提升醫生職業水平,打造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打通基層醫療保障體系“最后一公里”,真正讓貧困群眾“看得上病”。
兜底保障,讓貧困群眾“看得起病”。一人患大病,對一個貧困家庭來說便是致命的打擊。而醫保、大病保險、醫療救助等相關扶持和保障政策,為這些因病致貧返貧的家庭帶來希望,是他們擺脫貧困的“救命稻草”。沒有健康扶貧政策的兜底保障,產業扶持、就業幫助等其他扶貧舉措就成了空中樓閣。身體健康了,勞動能力恢復了,才有依靠雙手脫貧致富的能力。“一站式”就醫的綠色通道,讓醫療費用實現了“先診療后結算,高百分比報銷”,真正讓貧困群眾“看得起病”。
醫療共享,讓貧困群眾“看得好病”。貧困地區普遍存在醫療衛生條件差、技術水平低的情況。但隨著健康扶貧工程的推進和互聯網的助力,醫療衛生工作重心下移、醫療衛生資源下沉,貧困群眾所能享受的醫療條件正在逐步改善。無論是偏遠貧困村,還是移民搬遷鎮,很多地區都通過醫療幫扶、遠程診治,實現了優質醫療資源共享。貧困戶在“家門口”檢查病情,就能享受上級醫院專家的“一對一”看診,誤診率大大降低,各種疑難雜癥也能得到及時有效醫治。醫療共享,應治盡治,真正讓貧困群眾“看得好病”。
服務優化,讓貧困群眾“防得住病”。農村尤其是貧困村,人居環境相對較差,飲水、如廁等方面都存在衛生隱患。健康扶貧通過優質服務,為貧困群眾撐起了健康保護傘。家庭醫生免費簽約,每年一次免費體檢,實現一人一檔案,動態掌握貧困人口的身體健康狀況,夯實了因病致貧返貧監測預警系統根基。以疫情防控和愛國衛生運動為契機,普及衛生保健知識,倡導健康生活方式,讓衛生健康觀念逐步深入人心,筑牢未病先防保護墻。加強公共衛生和疾病防控,真正讓貧困群眾“更好防病”。
健康是民生之要,脫貧之基。健康扶貧是一項長期性、復雜性、系統性工程。只有推動健康扶貧政策落地見效精準化、長效化,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步伐才能更加輕盈;只有堅持將健康扶貧與鄉村振興、健康中國融合推進,有“醫靠”的小康生活才能更加踏實。(徐美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