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消費券在各地的投放,個別地方虛構消費、違規套現時有發生,甚至有“中介”在網絡上發帖“收購”消費券,再通過虛構消費的方式,與消費者分成套利。這讓提振消費的政策在效果上打了折扣。
事實上,現在各地推行的消費券多為數字消費券。它比傳統消費券更能有效兌現政策紅利,為破解使用和監管難題留下了技術升級的空間。借助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等技術,數字消費券“點對點”發放,并與健康碼銜接起來,可以對使用過程追蹤溯源,防止偽造、轉讓交易。
所以,接下來,關鍵要善用平臺之力,防止好政策“跑偏”。首先,用好平臺經濟。地方政府要選擇合適的市場化平臺,精準評估政策實施效果,提升運用數據支持決策的質量。其中,善用技術之力是關鍵。在把好平臺合作“關口”的同時,還要不斷升級技術監測和風險防控,高效打擊“技術黃牛”。
其次,為監管“補鏈強鏈”。尤其在平臺監管上,政府部門要用心用力,落實主體責任,維護運行規則。武漢、鄭州等城市已公布了規范使用消費券的通告,嚴禁通過社交軟件、網絡平臺等發布、傳播套現消費券等違法信息,嚴禁通過虛假交易進行消費券套現。對有此類行為的單位和個人,不但要取消活動參與資格,還要列入失信名單,依法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再次,確保執法打擊力度。一方面,嚴厲的執法能讓“薅羊毛”的不法分子付出應有的代價。另一方面,違規套現被依法處置,也會促使人們提升守法意識,維護消費券的使用秩序。在浙江紹興,已有不法商家因違規套現消費券而被追究刑事責任。市民一旦發現消費糾紛或違法套現行為,應有便捷的渠道和機制觸發事中事后的監管和執法。
對各地政府部門來說,科學有序地投放消費券,其實是事關治理創新的一道考題。政府部門要及時為提升數字化治理能力“補短板”,在精準配置資源、降低使用門檻、提高消費券使用率等方面持續改善。當消費券承銷平臺與其他產業互聯網平臺形成某種健康的生態,這項公益性政策勢必會釋放更多的紅利。(楊 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