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8月份,圍繞江蘇省鹽城市中考錄取產生的風波已經持續半個多月,仍不見平息的跡象。眼下,鹽城市中考錄取工作已經結束,但被鹽城楓葉高中錄取的數百名學生卻陷入進退兩難的困境:拒絕入學,將面臨無學可上的結局;而聽由錄取,則又面臨交付昂貴學費的窘境。
據相關報道,鹽城市普通高中的學費為每學期幾百元,而楓葉高中每學期的學費為15000元,再加上住宿費、教材費,一年(兩個學期)下來要花費近4萬元。但問題還不止在于學費昂貴,而是為什么名不見經傳的楓葉學校被列入了中考第一批次錄取學校的名單中。有報道援引知情人士的話說,鹽城楓葉學校在去年也進行過普通高中招錄,但被分在第三批次錄取的學校里,最終招收到的學生很少。
豈料,一年之后,楓葉學校由第三批次錄取的高中,一躍成為第一批次錄取的高中,排位雖在第一批次(一共4所)錄取學校的最后一名,但卻能將一些雖進入不了第一批次學校、但卻可以穩進第二批次前幾所學校的學生招錄進學校。而能夠進入第二批次錄取的排位靠前高中的學生,其整體質量與進入第一批次錄取高中學生如果不說難分伯仲的話,也常常分別不大。那些第二批次錄取的排位靠前的高中,其教學質量也大都為社會所認可。
由此,問題的關鍵在于,這所去年還在第三批次錄取名單上、且沒有招收到多少學生的學校,何以經過一年就被列入第一批次錄取學校的名單?看來,這所學校的性質——“公有民營”是問題所在。“公有”,意味著學校的產權屬于國家,也意味著學校的投資來源是政府財政資金。由此,在“公有”的性質上,楓葉學校與其他學校并無區別。但是,將“公有”學校“民營”,且“民營”方又“與港股上市公司楓葉教育有關”,這就將學校變成了贏利的工具。對于一家上市企業來說,即使其懷有非盈利辦教育的菩薩心腸,其股東也未必同意。
對民營機構辦教育,不應懷有偏見。對民營機構以辦教育的方式來實現盈利的目的,也不應懷有偏見。改革開放幾十年來,人們見到了太多的民營機構把學校辦得風生水起、碩果滿枝,也見到了太多出自民營學校的高質量人才。在全國許多地方,一些聲名遐邇的民營學校一位難求,一些收費高昂的民營學校也絕非有錢就能進。但是,這些民營學校,都是靠雄厚資本、成熟理念和市場化運營打造出來的,而絕非是政府的有形大手給勁市場無形之手,把優質資源全摟進“民營”的地盤,全盤通吃,優勢盡占而發展起來的。
也因此,“公有民營”,起碼在辦學校這一點上,邏輯不通。
( 作者“光明網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