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河北省張家口市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有三組數據非常亮眼。一是休耕種草總數達到181.42萬畝,草原綜合植被覆蓋率達到68%,較2011年大幅增長。二是通過節能減排和大氣環境整治,張家口空氣質量綜合指數3.42,同比下降3.1%,繼續保持京津冀區域最優水平。三是全市濕地面積達到230451.28公頃,濕地公園總面積和國家濕地公園總數量均居全省第一,實施了14條中小河流治理項目,約150公里,八號橋斷面、后城斷面水質達標率均為100%,為永定河流域不斷流打下了堅實基礎。
張家口抓生態文明建設為什么這樣亮眼?筆者深入調研后發現,這座城市不僅堅持顧全大局,敢于擔當,而且注重結合當地實際、大膽創新創造,將保持生態環境的戰略定力、改善生態環境的恒久毅力、變現生態環境效益的機制活力融為一體,多處著眼,系統發力,使得區域生態環境面貌在較短時間內快速轉變。
要有堅定不移的戰略定力。建設生態文明,讓生態環境免遭破壞是第一要務。長期以來,很多地方都有深刻教訓,張家口也是過去的受害區域。為片面追求經濟發展的高速度,毀林開礦,毀草開荒,雖然取得了一時一事的收益,但使生態環境遭到了極大破壞,使得此后的環境治理成本大大高于當初獲得的收益。有鑒于此,張家口把實現可持續發展放在第一位,寧可發展速度慢一點,也要把生態環境保持好。于是,當地樹立并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導向,確定的7大主導產業無一觸碰生態紅線,而且還拒絕了會給生態環境造成污染的千億元以上項目,清除了域內2000多家散亂污企業,使得環境保護措施得到了有效落實。
要有恒久不變的投入毅力。破壞生態環境往往就在一朝一夕,但治理生態環境則是一個漫長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往往看得見投入,看不見效益,或者投入很長一段時間,效益方才顯現。這就需要我們不僅要增強大局觀,還要有堅持不懈的奮斗精神。近5年間,張家口投入上千億元資金,用數百萬畝土地搞生態修復和生態建設,其中僅懷來縣為改善官廳水庫周邊生態,主動拿出了近湖沿岸5萬畝寸土寸金的土地,投入了10多億元資金建設官廳湖濕地公園。這種持續不斷的發力,不僅有效改善了區域生態環境,還吸引了大批優勢企業到域內發展綠色產業。千億元投資規模的數字經濟、冰雪運動、可再生能源、現代裝備制造等業態在張家口快速興起,有力推進了區域經濟良性循環。
要有變現生態效益的機制活力。經驗表明,改善生態環境的方法有千種萬種,但最有效的方法莫過于把整體利益與局部利益、個人利益有機結合。只有這樣,生態環境建設和經濟發展才會實現雙贏。張家口堅持將退耕還林與發展林果產業相結合,與開發草原天路等旅游產業相結合,使得30萬畝葡萄,300萬畝杏扁,“草原天路”等業態面世,實現了地方政府、廣大企業、百姓個人多方受益。(宋美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