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江西進賢縣居民簡某某反映,2019年,他投入50多萬元在泉嶺鄉園藝場上租了60余畝土地用于栽種柑橘,不料這些果樹在今年7月30日被泉嶺鄉政府強行推倒了。據知情人透露,此處擬建養豬場。媒體調查發現,7月24日,泉嶺鄉政府下發了《行政告知書》,明確鄉政府與泉嶺鄉園藝場場長徐某某簽訂的《經營協議》于2018年12月30日到期,此后徐某某與簡建輝簽訂的《土地承包協議》應屬無效。
目前此事的最大爭議在于,鄉政府推倒果樹前請了評估公司估價,最終確定評估價格為13.7萬元,準備照此價格賠償給簡某某;簡某某則認為,他投入了50多萬元種樹,難以接受13.7萬元的評估價。雙方無法就賠償問題達成共識的背后,實際是土地承包變故的責任疑云。
此事涉及到當地鄉政府,園藝場場長,承包人三方。按照官方說法,當地鄉政府與泉嶺鄉園藝場場長徐某某簽訂的《經營協議》于2018年12月30日到期,此后徐某某與簡某某簽訂的《土地承包協議》應屬無效。但園藝場方面的反饋是,在經營協議到期后,鄉政府并未回收土地,而是要求他將土地承包出去,并且收取了承包者的租賃費。就此來看,對于協議到期后的再租賃,鄉政府方面是完全知情的,并且也是實際受益者,那么“未經鄉黨委政府研究同意,屬無效協議”的說法,顯然存疑。
明確上述前提,此事則應該屬于鄉政府方面對再租賃協議的臨時“變卦”。相應的,鄉政府方面理應與承包人達成賠償共識后再進行拆除?,F在先拆除再談賠償,本身就存在程序上的瑕疵。
綜合各方面信息看,此事的來龍去脈很可能是這樣一種情形:原有的土地經營協議到期后,為避免土地荒廢,實際也就是避免政府方面失去土地收益,鄉政府授意園藝場方面把土地繼續承包出去,而當找到新的并且收益可能更高的土地承包項目后,當地鄉政府又臨時“毀約”。一個值得注意的細節是,這塊土地的二次租賃并未明確租賃期,這或為后續鄉政府方面的“變卦”埋下了隱患。
不過,即便二次租賃的協議在程序方面存在不足,但就事實而言,當地政府曾收取過租賃費,并且默認了栽種果樹的行為,在這種狀況下單方面否定協議有效性,顯然有違起碼的契約精神。而提前退還租賃費,也應該建立在與租賃者達成共識的基礎上,否則不能豁免自身應該履行協議的責任。
類似的基層土地承包爭議,其實并不少見。它可能與承包者的法律意識不足有關,但實質上還是考驗基層政府的契約精神與法治意識。一方面,土地承包活動中,從對程序的把握到對信息的掌握,政府方面都占有絕對的優勢。換言之,如果政府方面把程序做足,完全可以避免引發協議是否有效等后續爭議。也就是說,政府方面要主動杜絕給承包者“挖坑”。另一方面,即便是政府事后要調整和更改協議,也應該嚴格遵循法律程序,自覺避免靠強力而不是合理的協商、賠償來“毀約”。
事情發展到目前的狀況,表面看是賠償爭議,但這不過是程序不夠規范的土地承包行為帶來的必然后果。因此,除了事后賠償額度應該通過更具權威性的第三方鑒定機構來確定外,對于過程中當地鄉政府方面有無程序違規乃至失職行為,上級部門也該及時介入調查。(朱昌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