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1200萬元買房獲贈的兩個車位因未交車位管理費被開發商轉賣給他人,浙江杭州某樓盤業主雷先生將開發商訴至法院,一審、二審均判決案涉車位歸雷先生占有、使用,然而,“雖然法院終審判決車位歸我所有,但我還是沒辦法拿到車位”。
這起糾紛的來龍去脈是,2013年雷先生花1200萬元購買房產,獲贈兩個車位,后房產一直空置。等到他年初準備入住時,才發現車位被開發商轉賣給鄰居。對此開發商給出的理由是,雷先生未按規定完成交接手續,且拖欠了2013到2018年的車位使用費。
開發商的轉賣操作,確實是有合同依據支撐。按照當初的簽訂內容,“拖欠管理費或其他費用超過6個月的”,開發商就可以收回車位。
然而,有合同支撐,不等于合同本身是合理合法的。事實上此案今年上半年一審判決時,法院就確認了原告對車位的占有、使用權,當時也有過媒體報道。正如判決所言,開發商擬定的收回車位的格式條款,并不符合公平原則,業主雷先生支付了42萬元的車位對價,即便拖欠服務費,開發商也無權收回,更別說轉賣。
此次糾紛更值得追問的是,明明開發商的格式條款被認定無效,一審二審判決都支持雷先生的訴求,而且開發商也承認問題,但在退回車位的問題上,卻一直找各種借口和托詞。
按照開發商的說法,車位已經轉賣出去了,需要后購買車位的業主起訴開發商,開發商敗訴退款拿回車位,才能還給雷先生。也就是說,原本屬于雷先生的車位,能不能拿回來不是法院判決說了算,還得看第三方業主的意思。那萬一第三方業主不起訴呢?
這套曲折的解決方案,無疑是在變相推卸責任和轉嫁成本。既然按法院判決,開發商轉賣操作違規,有錯在先,那么就該積極和第三方業主協商,通過補償或者其他方式拿回車位,再歸還給業主,而不是一味拖延,被動地等第三方業主起訴,讓雷先生繼續蒙受巨大的損失。
兩次勝訴都解決不了訴求,也反映出車位產權和使用權糾紛的復雜。揆諸媒體,圍繞車位的糾紛相當常見。地下車位到底有沒有計入公攤面積,是不是屬于人防工程等,這些因素都會影響車位產權和使用權歸屬?,F實中有的無良開發商為了獲利,往往在簽約時模糊相關細節,將業主共有的車位甚至是人防工程車位出售。
在車位糾紛中,牽涉的往往不止開發商和業主,可能還有物業。如本次案件中,雷先生就反映,開發商和物業兩邊踢皮球,拖延解決。由于涉及多方,給問題的解決進一步增加了困難。
根據報道,法院方面表示,被告方不配合,雷先生可以申請法院強制執行?,F在,雷先生已經準備申請強制執行維權。對于開發商拒不執行判決、耍無賴的行為,法律就該硬起來,為民眾撐腰。
跳出此案來看,鑒于開發商和普通業主博弈力量的不對等,面對類似的糾紛,相關監管職能部門也應該在明確產權歸屬的前提下,加大對開發商的執法力度,一旦出現違反規定租售車位的行為,要果斷出手整改,拒不執行的也應該有嚴格的行政處罰。只有提高違法違規的代價,開發商才不至于隨便亂來,屢屢侵犯業主利益。(熊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