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學們,還有什么問題?”面對講臺上教師的提問,臺下研究生鴉雀無聲……這種場景,在大學課堂上相當普遍,不僅在日常課堂,在學術會議、論文答辯現場,也是常見的場景。由此帶來的問題就是:為何現在的研究生不會提問?
在研究生教育大踏步發展的今天,研究生提出問題的能力(“問題力”)在很大程度上衡量著研究生教育質量的高低。提不出問題,就是最大的問題。對此,有學者指出,正是以教師為主導的學習模式,使學生的思維陷入“慣性停滯”狀態。不過,把學生思維的“慣性停滯”責任推給某種學習模式,這實在經不起推敲。學習模式對學生思維有影響,但不該是決定性因素。教師主導的教育方式利弊兼有,把研究生提不出問題的板子全部打在老師的屁股上,這也恐難令人信服。
蘇格拉底說,未經審視的人生是不值得過的。同樣,未經審視的研究生學習生涯也不值得一過。思維是問題之源,但這種精神活動更多屬于個人事務,老師主導與否,歸根結底還要看學生自己是否進入冥思狀態。不在冥思狀態,無論學生在做什么,基本上還是處于經驗生活世俗化和精神生活庸俗化的狀態,無法達到“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的學習境界。對于學生而言,具備從經驗生活中發現問題、從精神生活中反思問題的能力,這是學術研究最起碼的要求。要提出問題,需要善于將所學到的知識與所經歷的生活合二為一,以應有的“問題力”審視一切。
審視經驗,審視知識,這是提出問題的關鍵所在。無論是課堂上、講座現場還是實習期間,學生提不出問題,在于他們低估了問題的價值。問題的實質是困惑,而困惑在于認知的超越。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是學生超越自我、超越同學的體現。卓越的品質源于自我超越,這是學生最可貴的品質。遺憾的是,在大學校園里,學生普遍看重的是有形的成績,而忽視了內在的“問題力”。究其原因,在于一些人的榮譽感世俗化和庸俗化了。
真正的榮譽,應該是對內在卓越品質的珍視。研究意味著創造,創造以提出問題為起點。提出問題是一種智力競賽,誰能在這場沒有終點的競賽中保持足夠的活力,誰就能真正變得出類拔萃。對于研究生教育而言,給提出問題的學生以必要的獎賞,以此喚醒他們的榮譽感,以巨大的榮譽感刺激學生不斷提出新問題,在問題的發現和篩選中提升群體的“問題力”,這是提升我國研究生教育質量的有效途徑。
當“問題力”的榮譽感缺席,分數和論文發表的獲得感被貼上了“榮譽”的標簽,有沒有問題意識和能不能提出問題反而變得可有可無。長此以往,學生興趣的偏移,扼殺了他們的自由探索精神。在這方面,不用反思經驗生活,不必運用抽象思維的量化研究盛行,就是“問題力”貶值的寫照。
亞里士多德說過,人不能停留在“是什么”的層面,還必須上升為“人應當是什么”的高度才能超越一般動物。研究性學習應以提出問題為最低標準,以超越自我為自豪。只有進入這樣的良性循環,我國的研究生教育質量才可能有質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