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早已進入常態化,然而,有些抗疫捐款卻“仍在路上”,甚至早已“去向不明”。
8月24日,河北省衡水市景縣梁集鎮大張莊村村民向媒體記者反映,今年2月份由村干部組織,發起了為抗擊疫情捐款的活動,村民積極響應并捐款。村干部告知村民將善款送至梁集鎮政府,然而至今,當地政府及紅十字會網站未公示抗擊疫情捐款去向。
“我們村里總共捐了有個七八千,孩子把壓歲錢都有拿出來給捐的。”這位村民說。梁集鎮政府辦公室秘書表示,鎮上收到村里捐款后,去向分了三種情況,一種是捐到武漢,一個是捐到政府,有的捐到村里。景縣紅十字會一工作人員表示,通過查詢,未查到今年二月份梁集鎮下屬村莊有為抗擊疫情捐款的信息。
全民戰疫的過程中,無數人慷慨解囊積極捐款捐物,各地也紛紛公示捐贈信息和分配去向。令人沒有想到的是,捐款半年之后,大張莊村的村民仍不知道自己的愛心到底獻給了誰,甚至如果不是他們主動查詢,這筆“去向不明”的善款早已無人問津。經過此事,不知道熱心善良的村民會如何看待捐贈,下一次組織捐贈的時候,他們是否還會踴躍參與?
慈善募捐只有保證好完善的制度安排以及透明的管理體系,才能真正取信于人。捐贈者可以將捐款捐物當作“善至心安”的終點,但對于慈善組織者來說,接納善款只是開展下一步工作的起點,只有確保每一分善款都用在刀刃上,才能呵護公眾的熱情和愛心。這不僅是慈善機構的公信力所在,同時也是無法推卸的法律責任——《慈善法》第七十一條明確規定:慈善組織、慈善信托的受托人應當依法履行信息公開義務,信息公開應當真實、完整、及時。
全民戰疫期間,韓紅和她的愛心慈善基金會奔走在籌集善款、捐贈物資的第一線。因為“一包方便面都可以公示”的慈善理念,該基金會贏得了眾多人的信任和支持。相比起民間慈善機構的努力,政府部門更應將“透明公開”貫穿于募捐工作始終。就此而言,梁集鎮政府顯然是令人失望的。該鎮辦公室秘書表示,此次活動“縣里沒下任務,屬于鄉鎮自行開展”。但在實際過程中,捐贈活動只“開”未“展”——除了號召村民捐款之外,鎮政府到底做了哪些實質性工作?景縣紅十字紅會表示“未查到該批抗疫捐款信息”,這實際上是對鎮政府的無情鞭撻——募捐而來的善款,到底走的何種渠道又流向了哪里?
目前鎮政府秘書給出的“武漢”“政府”“村里”三種去向的解釋,恐怕很難令人信服。來自大張莊村的捐款一共只有七八千元,似乎沒有必要如此分門別類拆分使用,很有可能存在的情況是,該鎮對于其他村的捐款也同樣對待——既然是“鄉鎮自行開展”,參與募捐的應該不只是一個大張莊村,該鎮是否將所有捐款都混作一團自行打包處理了?
村里公示了捐款明細,縣里卻沒收到捐款信息,大張莊村村民的愛心到底獻向了哪里?七八千元捐款看似數目不大,實際上卻折射著慈善事業的一個大問題——事關公眾熱情與信心,善款豈能成為一筆糊涂賬?現實生活中,一些愛心人士越來越熱衷于點對點幫扶,除卻直接對話的心理需求之外,這種高成本、低效率的方式,更多的是出于對有關部門和慈善機構的不信任。因此,除了盡快找回大張莊村村民的善款,還應思考一個更為重要的問題,即如何通過健全的制度管理“找回”公眾對慈善事業的信心。(趙志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