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我國老齡化程度逐漸加深,充分利用社會資源的居家養老新模式——虛擬養老院受到歡迎。實際上,虛擬養老院的出現,根本上是由民眾日益增長的養老需求與傳統養老模式之間的矛盾催生的。
中國老年人口數量近年來呈現出快速上漲的態勢。隨著家庭結構日益小型化,“421”家庭越來越多,成年子女的工作和生活壓力被進一步放大,想靠傳統家庭養老變得不那么現實。另一方面,中國養老保障的有效供給問題愈發凸顯,社會機構提供的服務質量良莠不齊,在傳統家庭養老觀念與市場養老機構有效供給不足的雙重作用下,我國養老問題變得復雜了。
與實體養老院不同,虛擬養老院依托的是信息技術所搭建起來的養老服務平臺。在政府的引導支持下,該平臺的運營實現了企業與養老服務機構的鏈接,利用一個信息平臺,整合養老機構、社區醫療服務中心、家政服務等養老資源,讓老年人居家就可以享受養老院的各項服務。當然,虛擬養老院并非是對機構養老院的替代,還只是探索性補充。作為一項提出僅10多年的新事物,目前還只是實現了0到1的突破,距“一到多”甚至是“多到優”的轉變可以說還很遠。
當前,虛擬養老院在探索中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過度倚重政府購買、市場不夠活躍,人才緊缺等。不過,這不僅是虛擬養老院的問題,相似的問題,傳統養老機構也同樣存在。不管是虛擬養老院還是傳統養老院,其主要問題都在于盈利困難。2018年5月,北京市民政局發布《北京市居家養老服務設施摸底普查》,在參與調研的460家機構中,僅有約4%的機構稱“有盈余”,“基本持平”的占1/3,存在虧損的占6成。截至目前,這種狀況也并沒有太大的改觀,這也是為什么養老機構難離政府補貼。
就解決盈利問題而言,虛擬養老院是有一定優勢的。養老院最大的開支是土地、建設費用,其次是人力成本。虛擬養老院將土地、建設費用省去,用信息基礎設施作為代替,而信息基礎設施作為具有很強正外部性的設施,政府可以積極布局建設。當前,對有關部門而言重要的問題,似乎不在于如何用補貼提高社會參與的積極性,而在于加強信息基礎設施布局建設,幫助養老、醫療等相關企業和機構降低成本。至于人力成本,不僅省不下來也不能省下來。市場機制其實就是價格機制,為什么不少報道都提及護理專業學生不在養老機構上班,原因就在于有更好的選擇,選擇去養老機構的機會成本太大。因此,在情懷和道德之外,建立富有競爭力的薪酬制度更加重要。
當然,行業規范也需納入通盤考慮的視野。在信息技術的加成下,養老監管會變得相對容易,數據互通會提高相關企業和機構提高服務質量的自覺性。此外,還需健全法律法規,同時給予投入該領域的企業和機構一些包容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