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網友今年6月底在人民網領導留言板上留言:“南昌市于2020年6月22日發布的《關于支持大學畢業生和技能人才來昌留昌創業就業的實施意見》中,數次強調入學其所謂人才范圍為全日制碩士,此番限定與2月4日五部委聯合發布的《教育部辦公廳等五部門關于進一步做好非全日制研究生就業工作的通知》精神不符。
鄂爾多斯方面在招聘教師時排除非全日制研究生的風波尚未結束,南昌市在人才引進過程中同樣采取了“排它性政策”。即便網友留言中拿出《教育部辦公廳等五部門關于進一步做好非全日制研究生就業工作的通知》作為依據,但相關方面依然以“未盡之處,敬請諒解”進行回應,并未對政策進行根本性調整,網友們“無語”也就不難理解。
有的地方在執行過程中,將問題歸咎于“具體人員對新規不了解”,但在明確的依據之下,依然未實現及時調整,證明學歷類別偏見的根深蒂固。全日制也好,非全日制也罷,相同的是教材內容和考試形式,在學歷認證和標準評判上,兩者并無本質的區別,所異之處在于“脫產”與“非脫產”關系,學歷的法律地位和實際效力完全一致。不過,學歷類型偏見的存在,卻使兩者在待遇方面出現了落差。
這里面,或然有在職教育與全日制的認知偏見在發揮作用,但本質上還是普遍性存在的學歷歧視的延伸,以至于形成了所謂的“誤傷”。較之于學歷歧視現象本身而言,更為嚴重的問題在于矯正和糾偏機制的動能不足,無法形成更為有效的約束力,從根本上遏制和消除歧視現象的固化和蔓延。簡單來說,就是當網友通過輿論提出合理性質疑,進行有效監督后,相關政策的制定和執行方應當及時進行調整,而不是語焉不詳。
2020年2月,教育部辦公廳等五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做好非全日制研究生就業工作的通知》,對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就業工作進行了強調。更早的2016年,教育部辦公廳印發《關于統籌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對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學歷證書的“同等性”原則進行了明確。這些規定都出之在前,而相關人才引進和公招的政策制定在后,有關部門和相關人員根據自我認知設定條款,未能做到有效了解和執行政策,觸犯了公平底線,其背后的原因值得深思。
一些地方和部門在制定政策不時出現“未盡之處”,除了有規定無罰則,無以實現責權利對等的原則外,跟社會普遍性存在的學歷歧視密不可分。
普遍性學歷歧視之下,誰都可能會成為“被歧視的下一個”。強大的約束機制和倒逼效應,在于要有更統一的認知和更鮮明的導向,讓公平有更深厚的社會基礎和群體支持。一個基本的原則是,文憑只是學歷證明而非能力證明,對于人才的評價應當多元而不能僅局限于學歷本身,相比于“文憑至上”的局狹而言,“能力檢驗”才是當前最需要突破的地方。(唐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