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無論在大廈前、廣場上,還是公園里、景區中,“移石造景”隨處可見。這一源于古代園林營造的石景藝術,為現代城市景觀增添了新的意趣,也涵養著民眾的審美情趣。然而,有媒體調查發現,有的地方在城鄉建設中熱衷花重金“移石造景”,所用景石大多由政府采購,價格畸高,有的一塊石頭數萬元,高的逾百萬元。這類工程同時還助推一些地方在河道無序取石,在山中亂采濫挖,破壞生態環境。
為求巨石、名石不惜公帑,自古便備受爭議,現代社會更不可取。
對于地方政府而言,城市建設應當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補短板、惠民生”作為重點。將有限的財力優先用于民生改善,是題中應有之義。即使經濟發展水平達到一定階段,財政支出規模允許在民生所需之外進行適當的景觀營造,也要考量當地發展現狀和財政實際,量力而行;更要遵循城市發展規律和相關規定,進行景觀規劃、設計、選材和施工,決不能任由一些干部靠拍腦袋決策,以一己審美胡亂指揮。過去,“大樹進城”“移水造景”的教訓,應當記取。
這些年來,中央和國家有關部門多次發文對城市建設領域出現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等不良傾向進行規范。比如2018年,住建部下發《關于在城市建設中切實防止形象工程政績工程的通知》,明確提出嚴禁“挖湖堆山造景”,嚴禁脫離實際搞“面子工程”,過度“美化”城市出入口;新修訂的《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增加了對搞勞民傷財的“形象工程”“政績工程”等損害群眾利益行為的處分規定。城市景觀營造的決策者需要對表對標,莫要越雷池一步。
尤需警惕的是,“形象工程”的背后往往潛藏著“腐敗工程”。大樹、古樹進城也好,移石造景也罷,往往造成相關樹木石頭的市場價格混亂和資源錯配,除了破壞原生生態環境以外,還敗壞了當地的政治生態,在政府采購過程中容易滋生腐敗。對城市景觀建設中貪大求怪的畸形審美所暴露出的獨斷決策、違規違紀等行為,有關部門應按照黨紀國法予以糾查。
正如專家所說,城市綠化和生態景觀建設,要遵循“尊重自然、因地制宜、減少人為干預、節約資源”等原則,不宜上馬建設成本高、實際作用小,甚至破壞環境的景觀工程。近年來,很多城市在財政允許的范圍內,從民生需要的輕重緩急排序、城市歷史風貌和地方特色入手,營造出豐富多彩的城市景觀,既改善了城市生態環境,又塑造了城市形象與氣質,豐富了人民群眾的業余文化生活。這樣的造景,豈不美哉。(張 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