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從上海市黃浦區建管委獲悉,重慶南路人行天橋適老化整治項目已基本完工,人行梯道已開放通行,即將正式對外開放。重慶南路人行天橋緊鄰商圈和醫院,過街需求一直很大。過街人群中,存在很大比例的病患及老人,加裝電梯的需求一直比較迫切。(2月22日 澎湃新聞)
高大的建筑、穿梭的車流和擁擠的人群,見證了大城市的生機與活力。集聚更多機會和資源的大城市,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人行天橋加裝電梯”尊重了行人差異化、個性化的利益訴求,這種融入換位思考的體諒和將心比心的成全,顯然值得點贊。
面對滾滾而來的銀發浪潮,面對前所未有、亟待突圍的老齡化困境,迫切地需要加快建設老人友好型社會。在不少老舊小區,“加裝電梯”已經成為一種共識;“人行天橋加裝電梯”則做到了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用更加貼心、暖心的公共服務來滿足老年人的出行需求。
人行天橋不僅能夠防范安全風險,也能夠減少奔波,讓行人少走路。然而,行人也具有很強的異質性,由于年老體衰,由于身體失能或者部分失能,一些對于年輕人來說并不費力的事情,對于部分老人來說“難于上青天”。一些拄著拐棍、坐在輪椅上的老人要通過人行天橋,通常都要歷經艱辛,甚至失去體面與尊嚴;哪怕就是身體素質好一些的老人,通過人行天橋也比較費力。
伴隨著社會變遷,人們對公共服務的評價標準逐漸從“有沒有”到“好不好”轉變;面對公共服務的缺失,人們不再愿意像過去那樣“將就將就”“克服克服”,而是渴望公共服務品質能夠“更上一層樓”。“人行天橋加裝電梯”說到底就是公共服務的優化升級,用更高品質的公共服務來滿足人們對更加美好生活的希冀。
在一個工具理性盛行的時代里,資源配置往往取決于那種利用方式更有效率;可是,在效率或者利益最大化的背后,通常隱伏著部分人被忽略、被漠視的利益訴求。尊重和善待老年人,給予老年人足夠的善意和溫暖,見證了一個城市的格局與情懷。“人行天橋加裝電梯”不僅切實地裨益老年人出行,也讓他們感受到被放在心上的“溫柔相待”。
古人云,“城,所以盛民也”,人是城市的核心和靈魂;這里的“人”,顯然也包括老年人。更進一步說,每個人都終將老去,每個人都是老年友好型社會的建設者和受益者;老年人需要的不只是“活著”,而是有品質、有尊嚴的“生活”。不論是公交車上的“便老階梯”,還是“手機掛號關懷版”,抑或可以一鍵叫車的“打車亭”,多一些“想老年人所想,急老年人所急”,多一些換位思考、成人之美,老年人才會生活得更有安全感、獲得感與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