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廣州社情民意研究中心發布《智能時代下廣州老年人生活觀感分析報告》,顯示廣州不少老年人對智能化應用接受度高,但大多數老年人仍處于不斷適應、轉變的過程中,同時希望能合理地保留老年人熟悉的傳統方式,避免一些數字化場景導致老年人生活變得不便。(3月1日中國新聞網)
調查顯示,在日常消費中,大多數老年人最主要的支付方式仍是紙幣,有70%和76%的老年人認為使用“紙幣”方便和安全,較其他年齡人群高出25個百分點以上;有37%的受訪者表示,生活中存在不收現金現象;在辦理供水、供電繳費等公用業務時,40%老年人表示會優先選擇“營業廳窗口”方式,比其他年齡人群高出10個百分點以上。
其他城市也有機構進行類似調查,結論大同小異。一方面,智能化設備應用越來越普及,老年人可以共享技術進步紅利,感受到不少便利,提升了生活質量;另一方面,有些老年人(特別是高齡老人)面對數字化生活場景,常常無所適從,手忙腳亂,遭遇諸多不便,吐槽不斷。
數字化時代,在智能技術加持下,許多行業持續不斷升級硬件、軟件,推出日趨便捷化服務,網絡預約服務、自助終端操作、付款移動支付、辦事流程無紙化等,已成家常便飯。與此同時,為了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一些傳統的辦事窗口、服務設施、“綠色通道”、代辦幫辦等,日漸減少,甚至消失殆盡。這種情況下,部分學習、適應能力稍差的老年人,面對“高大上”數字化場景“寸步難行”,難免有被時代“拋棄感”。
事實上,老年人遭遇“數字鴻溝”,早已引起社會關注。去年1月起,國家工信部決定在全國范圍內開展為期一年的互聯網應用“適老化”改造專項行動。主要任務是改造與老年人生活密切相關的公共服務網站和手機APP,幫助老年人解決生活“堵點”“痛點”。
無論時代如何發展進步,為老年人提供差異化貼心服務,都應成為社會共識和一致行動。進行“適老化”改造很有必要,但思路不妨拓寬些,不僅要對智能化服務軟件進行改進,讓老年人容易學習、使用,還應對相關業務流程、辦事方式實行重置,最大限度減輕老年人辦事負擔。
因此,從這意義上說,順應老年人呼聲,一定程度上保留或恢復老年人比較熟悉習慣的傳統辦事方式,也是一種“適老化”改造。只有這樣,才能將以人為本理念與科技創新完美結合,線上服務與線下渠道互為補充,讓老年人共享智能科技紅利,跟上“數字時代”前進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