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符合正當防衛成立條件的,堅決依法認定,切實矯正“誰能鬧誰有理”“誰死傷誰有理”的錯誤傾向,堅決捍衛“法不能向不法讓步”的法治精神。
丈夫到妻子的工作單位毆打她時,妻子同事仗義相助,上前制止,單位保安和其他工作人員見狀也一并將丈夫控制,按壓在地,并打電話報警。沒想到,民警到達現場后發現丈夫已經死亡。近日,中國檢察網公布一則不起訴決定書,引發了網友關注。檢察院認為,阻攔丈夫家暴的妻子同事楊健(化名),行為不構成犯罪,依法決定對其不起訴。
此案經過兩次退回偵查機關補充偵查,偵查機關兩次補查重報,可見在偵辦過程中,是存在爭議的。不過,咸陽市渭城區檢察院最終還是認定楊健的行為不構成犯罪,依法決定對其不起訴。結合具體案情來看,這一決定合法合情合理,既堅守了法律、維護了正義,同時也具有標志性意義,提振了公眾對見義勇為的信心。
從過往經驗看,哪怕是見義勇為,如果造成對方死亡的后果,通常也會被認為是防衛過當,需要承擔一定的刑事責任。畢竟在我們的傳統觀念中,人死為大,只要人死了,另一方有理也變得無理。但事實上,在見義勇為的過程中,制止暴力的行為究竟是正當防衛還是防衛過當,應當考量具體情境,而不能一概而論。
就此案而言,檢察院的解釋是非常充分和有力的。首先,家暴男明知自身有較嚴重的高血壓性心臟病及冠心病,仍然醉酒前往公眾場合滋事,自身存在明顯過錯。其次,心臟病是造成家暴男死亡的直接原因,但楊健與其素不相識,不能預見到其患有嚴重的心臟病。最后,在見義勇為的過程中,楊健同時也遭到家暴男對其面部和眼鏡的撕咬,反擊是基于其自身正在受到不法侵害。換言之,倘若楊健知道家暴男患有嚴重的心臟病等疾病,或者在其停止暴力行為后繼續出手,則對其死亡要承擔一定的責任,但在這起案件中,這樣的條件并不具備。
不得不提的是,在這起案件中,檢察院之所以認定正當防衛,和兩高及公安部2020年出臺的《關于依法適用正當防衛制度的指導意見》有著直接的關系。最高法特別強調,在判斷不法侵害的危害程度時,不應當苛求防衛人必須采取與不法侵害基本相當的反擊方式和強度,更不能機械地理解為反擊行為與不法侵害行為的方式要對等,強度要精準。也就是說,區分正當防衛和防衛過當,不能唯結果論,更不能要求防衛行為必須精準無誤。因為在發生暴力沖突的混亂情形下,一個人很難保證自己的行為“剛剛好”。因此,防衛行為雖然超過必要限度但并不明顯的,不能認定為防衛過當。
指導意見的出臺以及相關司法解釋,意義重大,喚醒了寫在刑法中的正當防衛制度,讓地方法院和檢察院敢于在司法實踐中作出正當防衛的認定。很長一段時間,正當防衛與防衛過當之間的模糊,打擊了公眾見義勇為的積極性,也導致了許多英雄流血又流淚的悲劇。譬如有人見義勇為,卻因為造成傷亡而面臨牢獄之災。問題是,面對手持兇器、窮兇極惡的歹徒,如何才能做到在不使用暴力的情況下制伏歹徒?厘清罪與非罪、正當還是過當,明確兩者之間的標準,在于歡案及昆山龍哥案后,終于提上法律議程。
回到此案本身,面對同事遭到其醉酒丈夫的毆打,出于同事情誼挺身而出,尤其是在“清官難斷家務事”、多數人會選擇袖手旁觀的現實語境下,顯得尤其可貴,而且他制止暴力的行為也沒有超出必要限度,理應受到法律的保護和褒獎。正如最高法所言,對于符合正當防衛成立條件的,堅決依法認定,切實矯正“誰能鬧誰有理”“誰死傷誰有理”的錯誤傾向,堅決捍衛“法不能向不法讓步”的法治精神。這起案件,就是這一法治精神的最好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