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4日,在位于洛陽農林科學院的國家牡丹芍藥種質資源庫,對著一株“御衣黃”牡丹,掃描其種質資源譜二維碼,花態、花期、株型、葉型、成花率等信息在手機上一覽無余,基因數據一欄顯示“測序編號—491”。洛陽農林科學院先后收集國內外牡丹品種1128個、芍藥品種297個,利用云數據和互聯網技術,對每一個品種資源數據關聯性進行整理,把每個牡丹品種的DNA指紋圖譜形成二維碼,利用智能標簽分類技術,初步建起全國首家牡丹數字博物館。(4月5日河南日報)
這樣的牡丹數字博物館,已經不再止于讓人們足不出戶就可以四季“云”賞牡丹,更為牡丹產業高質量發展開拓了新的空間,農戶或企業可以通過賞牡丹而找牡丹種牡丹,促進“賞花經濟”發展,也促進知識產權的規范。
如今,隨著人們多元需求的增加,博物館不能再是一個你看我說的展覽場所。博物館不但需要深入挖掘藏品背后的深層含義,創新文化傳播的表現形式和表達方式,更要讓藏品展示通過空間意境的傳達深入人心,讓人們因此受到啟示,從而為研發新產品和文創助力。這就需要博物館加快數字化建設,創造虛擬空間介入博物館文化空間。
數字化轉型的出發點從提質增效轉變為創造數字價值?!?ldquo;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科技創新規劃》提出:“通過科技促進文化和旅游生產方式、體驗方式、服務方式、管理模式的創新,提高文化事業的保障能力,提升文化產業和旅游業的供給質量……
從博物館文旅服務來說,很多博物館展廳面積有限,不少藏品難以充分展出,藏品的數字化則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從而讓游客看到更多藏品。同時,數字化的博物館藏品,可以制造一個個令人身臨其境的場景,增加游客的體驗感。河南衛視的“奇妙游”系列節目備受熱捧,就是一個典型例子?!短茖m夜宴》創作團隊運用5G+AR技術,實現了虛擬場景與現實舞臺的完美結合,將歌舞表演與博物館中的文物放在一起,達到了堪稱完美的視覺效果。去年開館的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同樣以創新性和互動性兼具的數字影像方式,將文物融入多種引人入勝的大型古代場景中,營造“人在畫中游”的沉浸式體驗。
從博物館助力文化企業發展來說,藏品的數字化就是一種創造、創新的過程,通過煥發一部分全新的內容,可以給企業以新的研發啟示和文創靈感。博物館也可通過企業“點餐”、博物館“做餐”的合作,獲得一部分收益來反哺博物館建設。
當然,用數字化技術挖掘博物館潛力,靠博物館唱獨角戲不行,和企業唱“二人轉”也不夠,更要從頂層設計和政策層面多管齊下,政府和科技企業協同發力。要加強對博物館數字化發展的政策支持,實施博物館數字化賦能專項行動,并通過推出一批“專精特新”的博物館,為博物館數字化發展提供示范引領。
值得注意的是,博物館數字化目前沒有標準成熟的案例可循,在包容審慎監管的同時,也要警惕泡沫、跟風亂象、技術喧賓奪主、數據安全和資本綁架等,但靠等等不來標準成熟的模式,發展過程中的問題只能靠進一步發展來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