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制造業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基礎產業,其發展水平決定著整個產業鏈的綜合競爭力。一直以來,如何提升制造業的科技創新水平,備受業內外關注。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集聚力量進行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堅決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這些表述對把握新時代科技自立自強與制造業發展的有機聯系,具有鮮明導向意義。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制造業規模穩步增長,結構持續優化,配套日臻完善。數據顯示,我國2021年制造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27.4%,同比提高1.2個百分點,占全球制造業比重近1/3。但也要清醒看到,當前我國制造產品附加值不高、擁有自主品牌不多、產品質量不高等問題較明顯,在全球制造業中呈現大而不強、全而不優、創新能力不夠強的狀況。對此,須把握好科技創新的關鍵抓手,筑牢大國制造的堅實根基,加快實現科技自立自強,打造“高端技術+高端制造”的創新生態,助力制造強國建設。
制造業的核心在于創新。進一步以科技創新賦能制造業,應從核心技術攻關、創新體系完善、創新生態構建等方面協同發力。
要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有序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須加強頂層設計和前瞻部署,瞄準戰略必爭領域和前沿方向,打破各種壁壘,構建關鍵核心技術集中攻堅平臺。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完善共性基礎技術供給體系。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鼓勵企業參與基礎研究,增強企業的基礎研究能力特別是原始創新能力,努力實現更多“從0到1”的創新突破。著力破解“卡脖子”技術難題,推動關鍵核心技術自有化,帶動制造業轉型升級和產業鏈躍升,增強制造業的核心競爭力。
要完善科技創新體系,優化創新發展環境。加快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等多方聯動、深度融合的科技創新體系,形成多方合作、相互協同的良好創新環境。聚焦國家需求,加大制造業的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投入,建立對研究所、高校等科研機構長期穩定的支持機制。建立科技創新容錯、糾錯機制,鼓勵科研人員在基礎科學探索、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顛覆性技術攻關等方面敢拼敢闖。優化科技創新的法治保障,加強科技創新成果的知識產權保護,有效破除制約科技成果轉化的體制機制障礙,營造開放、透明、公平、公正的市場環境,加快推進科技創新成果在制造業領域的轉化與應用,進一步激發技術創新發展活力。
還要構建開放創新生態,匯聚各方資源。應實施開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國際科技合作戰略,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創新,鼓勵各國加強科技創新交流合作,積極融入全球創新網絡,在開放合作中提升我國科技創新能力。加快建設科技創新基礎設施,有序推進國際科創中心、區域科創中心的建設,優化新型基礎設施布局,打造頂尖的科技基礎設施集群,形成共建共享、集約高效的基礎設施體系。統籌推進科技創新聯盟建設,匯聚企業、高校、科研機構及社會組織等多方資源,深化科技創新交流合作,加強科技創新成果共享,形成聯盟內各單位、各組織深度合作、共同發展的新局面。著力打造有利于科技創新要素融通匯聚、科技創新成果共享的新生態、新格局。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特聘教授 劉虎沉)
(責任編輯:臧夢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