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近日,高血壓診斷標準之爭頗受關注。由國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國醫師協會等共同制定的《中國高血壓臨床實踐指南》,推薦將國內成人高血壓診斷標準下調至130/80mmHg。這與美國2017年下調后的診斷標準一致。按此前中國高血壓診斷標準140/90mmHg,我國高血壓患者有2.45億人。一旦采用“新標準”,國內高血壓患者數量將翻倍,達到近5億人,超過總人口的1/3。這一消息引起很多人的擔憂。但是,國家衛健委很快做出回應:“目前,國家未對成人高血壓診斷標準進行調整?!?/p>
2億多人在高血壓患者隊列轉了個圈兒。虛驚一場后,很多人不禁要問:高血壓診斷標準真的需要調整嗎?這涉及到兩個評價維度:一是對個人的健康收益,二是對社會的經濟負擔。
算個人健康收益賬,高血壓診斷標準的改變并無明確必要。
心臟像水泵一樣不停地泵出和吸回血液,血液也在不停地沖擊血管壁,產生血壓。血壓升高,可能給心、腦、腎帶來危害。高血壓的防治重在關口前移,對患者進行早期診斷和干預,能夠減緩疾病的進展。一些科學研究發現,高血壓對人體的損害,早在其達到現行診斷標準之前就已悄然開始。這是一部分專家推薦降低診斷標準的依據,但卻招致另一部分專家的反對。
最新臨床試驗結果表明:血壓在130mmHg至139mmHg和85mmHg至89mmHg這個階段、沒有嚴重疾病的成年人,服用降壓藥物并不能明顯降低發生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卻需要承受藥物副作用的危害。對血壓接近但并未超過現行高血壓診斷標準的這部分人群,降低診斷標準容易帶來不必要的藥物濫用,還不如采用健康生活方式來調節血壓。而健康的生活方式,就是限鹽、減重、多運動、不熬夜,戒煙、戒酒、平衡心態。
算社會經濟負擔賬,我國高血壓診斷標準不需要向本就存在爭議的美國標準看齊。
高血壓診斷標準的制定,既要考慮到跟國際接軌,又要考慮中國經濟現狀和高血壓發病率。高血壓是列入國家管理的心血管慢病防治項目。我國高血壓患者現有群體已經非常龐大,且知曉率、治療率和控制率分別為51.6%、45.8%和16.8%,總體處于較低水平,還有很大提升空間。如果調低標準導致高血壓患者翻倍,將極大加重國家醫療負擔,擠兌醫療資源,反而讓血壓更高、更急需規范治療的現有患者群體利益受損。
130/80mmHg的高血壓診斷標準,目前僅有美國采用,且在美國醫學界內部依然存在爭議,其他國家均未跟進。而中國現行高血壓診斷標準,與世界衛生組織標準一致,也是世界各國廣泛采用的標準。
算算這兩本賬,我國高血壓診斷標準目前并不需要下調。但標準之爭也不是壞事,它讓更多公眾關注到高血壓及早防治的重要性,更警示那些血壓處于正常范圍高值的人群,要盡快改變生活方式,做好自身健康的第一責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