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1月10日下午, 35歲的石匆站在了聚光燈下。
在當天落幕的2019重慶英才大會上,他作為首批“重慶英才計劃·青年拔尖人才”入選代表,上臺領取了證書。
“我感覺非常幸運。”他攻讀清華大學的博士學位后,進入美國哈佛大學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一年多以前,他接到重慶大學極富誠意的橄欖枝:入選學校“百人計劃”,提供100萬元的科研啟動經費,授予博導資格,以及更多的科研配套支持。
目前,得到重慶市、學校和學院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后,他初步建立了科研團隊,正全力主攻國際前沿的高速類腦脈沖神經網絡芯片設計。
“我最初簡直不敢相信。”他回憶說,盡管自己的研究領域非常熱門,但在獵頭市場上,炙手可熱的還是那些功成名就的“大咖”,年輕的“潛力股”學者并沒有想象中的搶手。
“不急功近利,看重學術潛力而非名氣,配置大量資源,給予青年科研人才巨大支持,很有遠見。”石匆說,“這是對青年學者巨大的鞭策和信任,我感覺不做出成果來,自己都說不過去。”
在重慶,有一大批青年學者有著和石匆類似的感悟,這個在旅游市場上被熱捧的“網紅城市”正在成為青年人才“近悅遠來”的就業創業熱土。
2019年,“重慶英才計劃”正式推出。“青年拔尖人才項目”是其亮點之一,每年遴選100人左右,入選者將獲得10萬元人才獎勵金,不同的研究領域將獲得20萬元或40萬元研究支持經費。
更重要的是,重慶認為“青年人才大多剛剛嶄露頭角,正處在快速上升期”,對青年人才“多看一眼、厚愛一分”,重點從研發方向、創新能力、成果業績、工作設想等方面綜合研判,既要看他們做了什么,做出了什么成果,更要看他們想做什么,思路和設想是否科學合理,是否符合國家發展需求,是否具有重要理論意義和重大現實作用,幫青年人才把方向、明思路,幫助他們更好成長成才。
重慶的舉措是中國越來越重視青年人才的一個縮影。今天的中國,越來越多的青年人才獲得了在最好年華脫穎而出的機會。
學者的青年時代往往最富有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最能做出突出成績。如何幫助更多的青年成長為社會需要的人才?如何能讓青年“千里馬”在改革開放的強國之路上縱情馳騁?
在今年的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孔濤聚焦這一話題,提交了《關于構建符合新時代要求的青年人才培養體系的建議》。
“黨和國家高度重視人才工作。”孔濤說,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建設人才強國”“著力集聚愛國奉獻的各方面優秀人才”。青年人才作為黨的人才隊伍重要組成部分,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生力軍和突擊隊,也是富有創新創造活力的中堅力量。2017年,黨中央、國務院制定《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2016—2025年)》,明確提出“培育青年人才隊伍”,實施青年英才開發計劃,健全青年人才普惠性支持措施,改革完善青年人才管理體制。
孔濤分析說,從實際情況看,目前,青年人才培養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一是工作體系不健全,缺乏全局性、系統性指導,也缺乏科學性、規范性設計;二是缺乏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缺少對青年人才的后續和銜接培養機制。構建符合新時代要求的青年人才培養體系,需要以青年政治人才培養為重點,統籌推進青年雙創人才、青年科技人才、青年技能人才、青年社會公益人才隊伍建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提高青年人才培養質量,充分發揮各類青年人才在支撐和引領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關鍵作用。
基于這些思考和發現,孔濤有針對性地提出了一攬子建議。
首先,出臺青年人才工作的政策性文件。
按照“黨管人才”原則,建議由中央組織部牽頭出臺關于加強青年人才隊伍建設有關文件,指導和支持開展青年人才工作。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破除論資排輩的現象,集中優勢資源支持青年人才成長,鼓勵優秀青年人才脫穎而出。
其次,完善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育機制。
政治人才是青年人才的培養重點。目前,全國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從高校逐步向企業、農村、兩新組織延伸,著力培養“政治忠誠、家國情懷、理論扎實、能力突出、忠恕任事、人品服眾”的優秀青年政治人才。
他建議,將“青馬工程”學員納入新時代年輕干部隊伍的選育管用視野,在推優入黨、選調生推薦、進入村“兩委”班子等方面給予政策支持;將該項目融入全國“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整體框架,在課程、教材、師資等方面為項目深入實施提供支持保障;將國企班優秀學員列入企業后備人才隊伍。
最后,完善青年人才建設保障機制。
建議加大對青年人才工作經費投入,由各級財政部門設立青年人才發展專項資金,保障青年人才工作的順利推進和各項政策落實。針對不同類別青年人才分類施策,在培養使用、評價激勵、服務保障等方面給予支持,比如在各類研究資助計劃中設立青年專項,在各類人才項目申報中提高青年人才比例,促進各類青年人才更好發展。
孔濤代表的建議中的部分條款,此前已經在部分地區開展探索,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受到了青年人才的普遍歡迎。
比如前述“重慶英才計劃 青年拔尖人才項目”便明確,同等條件下優先推薦青年拔尖人才到國際、國內學術組織任職,優先推薦作為市黨代會代表、市人大代表、市政協委員和市青聯委員人選。同等條件下優先支持青年拔尖人才主持、承擔國家和市級重大科研項目、重大建設項目、重點學科和科研基地建設項目、國際交流與合作項目。同等條件下優先支持青年拔尖人才新建、擴建科研平臺,強化科研設施設備配備,鼓勵爭創市級以上創新創業平臺。鼓勵人才所在單位配套一定比例的獎勵金和研究支持經費,積極做好人才的培養、使用、管理、服務等工作。
這些看上去冰冷拗口的文件條款,一旦變為現實,往往能讓青年人才備感溫暖。重慶吉芯科技有限公司高級專家李婷對此便深有感觸,2012年,這名80后被破格評為高級工程師,6年后又被評為研究員級高級工程師。
“無論是走出去還是請進來,與科研相關的請示都會批準,讓我們能時刻洞悉行業的最新進展。”她說,自己印象最深的,是重慶市給了公司一棟研發大樓,是現有面積的3倍,未來5年中,3年免收租金,另外的兩年租金減半。
去年年底,李婷入選“重慶英才·青年拔尖人才”第一批人選。各方努力下,兩個多月后,傳來了好消息:她帶領的高性能數據轉換器IC創新技術團隊榮獲第十六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團隊獎。“剛開始參加評選時,我以為只能去‘打打醬油’,最后的結果讓我喜出望外。”
“我參加工作近14年,親身感受到全國上下對青年人才的關愛,我很感動。”她說,全方位的人才支撐體系讓自己不必過于憂心吃住行、就醫、子女入學等繁雜事務,能心無旁騖地開展科研,“我們希望,關懷、善待青年人才的陽光,能普照到更多的年輕人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