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市的對口援助下,廣西百色市隆林各族自治縣充分利用當地的自然資源推廣種桑養蠶,采取“黨支部+公司+基地+農戶”四位一體發展模式,實行統一規劃、統一管理、統一質量、統一銷售,做到規?;N植、標準化管理。通過不斷育優培優,種桑養蠶已成為當地頗具規模與特色的產業項目。
從廣西百色市隆林各族自治縣縣城往南沿著山路行駛30公里,在連綿山丘間豁然出現一片綠意盎然、風景秀麗的廣袤農田,遠遠望去,由廣西壯族自治區、深圳市、隆林各族自治縣三方共建的“種桑養蠶核心示范區”是克長鄉猴場村石漠化山區桑蠶高產示范基地。
據隆林各族自治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兼蠶業技術服務中心主任王勝強介紹,隆林縣推廣種桑養蠶已有多年歷史。通過不斷育優培優,已經成為當地頗具規模與特色的產業項目。截至目前,隆林縣桑田總種植面積已達5.6萬多畝;2019年全縣桑蠶產業總產值達到9000多萬元。
走上田埂,記者看到地里新種的桑苗生機勃發,田野間三五成群的農戶們正忙著為新田除草。“目前示范區的核心區面積達1500畝,整個石漠化山區桑蠶高產示范基地有3000畝,全部是今年新種的。”王勝強告訴記者,示范區按照“政府引導、財政扶持、公司運作、能人示范、合作聯動、群眾參與”的工作思路,采取“黨支部+公司+基地+農戶”四位一體發展模式,實行統一規劃、統一管理、統一質量、統一銷售,做到規?;N植、標準化管理。
在桑田不遠處的蠶房中,一張張裝滿蠶繭的“方格簇”讓農戶牟定喜笑顏開:“這批養了3張蠶,大概能結出300多斤鮮繭。新繭后天就可以拆了,等收完繭,錢就可以進賬了。”牟定告訴記者,他從2003年開始種桑養蠶,目前已經種了30畝桑樹。如果天氣好的話,一批蠶8天就能結繭,12天至13天錢就可以進賬了。
“現在的蠶房面積約為160平方米,有點小了。今年,深圳援助我們建了個大蠶房,有300多平方米,預計今年6月就能投入使用。大蠶房內還配有自動化養蠶設備。搬過去后一年收益能達到20萬元至30萬元。”牟定說,“以前在外面務工掙的錢都不夠用。自從養蠶后,感覺心里踏實多了。只要自己勤快點、多用心,種得多、養得多,掙得就多!”
“建立核心示范區的目的是讓農戶在此通過參與勞動接受培訓,掌握種桑養蠶這門技術,最終達到讓他們能夠獨立養蠶、發家致富的目的。”王勝強告訴記者,目前,核心示范區內有1100多戶農戶務工。在初期階段,農戶們依靠土地流轉與勞務增加收入,務工費一天120元。按照規劃,示范區每12畝桑田將劃成一片,設置一個大蠶房,一年可供養50張蠶,收入在10萬元左右,由縣里免費提供桑蠶種苗和技術。待農戶們掌握技術后,就由他們獨立養殖。“農戶們可從勞務、桑葉采摘、桑蠶養殖等多方面獲得穩定的收入。”
核心示范區負責人聘請了廣西蠶業總站的技術專家做長期技術顧問,為農戶免費提供從小蠶至蠶繭一條龍的技術指導與培訓。外聘專家白景彰告訴記者,猴場村這片區域屬于典型的大石山區,平均海拔1210米,很適合種桑養蠶。桑樹的抗病性好、耐旱、抗災害能力較強。這里養出來的蠶繭質量非常好,可以達到6A級別,屬于頂級蠶絲,因此產業附加值很高。猴場村石漠化山區桑蠶高產示范基地如今已成為當地一張亮麗的名片。
王勝強告訴記者,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桑蠶養殖的計劃落后于往年。到8月份才能養出第一批蠶,全年可養3批蠶,一年收益將達600萬元。到明年,核心示范區3000畝桑田可養1.2萬張蠶,一張蠶預計可產100多斤鮮繭。鮮繭最低保護收購價是每斤20.5元,行情好的時候能達到每斤28元至29元,那么,1.2萬張蠶僅鮮繭產值就可達到4000萬元左右。
“為增強農戶們的養殖信心,鮮繭由縣龍頭企業保價回收。”王勝強介紹,“當鮮繭價格低于市場價時,就啟動保護價收購機制,高于市場價時則按市場價回收,以此可以大大增強蠶繭的抗風險能力,也保障了蠶農的收益和利益。鮮繭回收后由縣加工廠制成半成品絲,再發往江浙等地制成絲綢和服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