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男调教跪撅扒开晾臀当众,YIN荡的富豪性奴俱乐部,午夜在线观看免费观看大全,手机在线的A站免费观看

一場跨越九年的“共享”藝體教師試驗

2020-06-08 08:51:54
來源:中國青年報

如果不是因為走教,合肥實驗學校美術教師戴韻茹很難結識這群位于城郊接合部的孩子,尤其是那個上課從不帶文具,到處“蹭”別人材料的男生。

2019年秋,戴韻茹加入包河區藝體教師服務中心(下稱“藝體中心”),被選派到合肥市西安路學校擔任指導教師,幫助開設手工剪紙社團,指導美術課程。

幾節課下來,她發現,有個男生,上課都只穿一件T恤,天冷了,也只加一件外套。他總是不帶彩紙、剪刀、膠水,并且在教室里四處“游走”,時不時借用別人的剪刀剪幾下,并附上幾句俏皮話。

一次,戴韻茹問這個男生:“老師不是說了好幾遍,要自己帶文具和材料嗎?怎么又忘啦?”男生不愿正面回答問題,一個勁兒地說自己“記不住”。課下,她了解到,男生平時跟奶奶生活,家庭條件一般,父母文化程度不高,學校里有些孩子的情況與他類似。

下一次上課時,她鼓勵這個男生:“你從來都不缺課,非常值得表揚。以后每節課,我都獎勵你兩張彩紙,一張作為襯紙,一張作為剪紙!”

聽到這話,那個男生沒說話,但眼里突然“有了光”。隨后,在戴韻茹悉心指導下,男生的作品實現了從歪七扭八到有模有樣的跨越,課堂紀律意識也越來越強。

在包河區藝體中心,和戴老師有相同經歷的教師還有很多。

2002年,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包河區由“郊”變“城”,越來越多的外來人口來該區安家,加之大量務工人員子女進城求學,城鄉二元結構突出給教育資源分配帶來挑戰。2011年,包河區常住人口約81萬人,有51所中小學,在校學生約7萬人,教師3400余人,但藝體教師不足200人,主課教師兼職藝體課情況很普遍。

藝體教師人數不足,也是農村學校以及城市偏遠、薄弱學校面臨的共性問題。為了突破這一瓶頸,2011年9月,包河區教體局探索成立藝體中心,來自音樂、美術、體育等學科的15位名優、骨干教師定期前往偏遠、薄弱學校和鄉村少年宮,開齊藝術、體育類課程,組建特色興趣社團,用“共享教師”的路徑破解師資不足問題。

農村孩子不比別人差,也有學習藝術的權利和必要

位于合肥市包河區大圩鎮的金葡萄小學由當地3所村小合并而成。2011年8月,竇海山在這所學校擔任校長時,這所學校的家底是這樣的:400名學生,40名教師,“一位專職的英語教師都沒有,更別談藝體美教師了”。

而“主課教師兼著藝體課,效果不太好,也忙不過來”。這年9月,學校正好招錄美術教師和音樂教師各一名,但還是“不夠用”。

從農村走出來,先后在城市和農村學校從事教育工作的竇海山,特別想打造一個“農村孩子藝體進步的樂園”。當時,在各級政府支持下,他決定辦一所鄉村學校少年宮,場地、設備、資金有了,師資成了問題。他正在發愁時,包河區成立了藝體中心。根據竇海山提出的需求,中心教師前來“接力”走教,幫著開齊很多興趣社團,包括以前從未考慮過的合唱團、鼓管樂隊、足球社團、跆拳道社團、航模社團等。

其中,最讓竇海山津津樂道的是鼓管樂隊。

2013年鼓管樂隊成立時,很多孩子沒見過樂器長什么樣,樂譜也認不全。“很多學生看到陌生人,都是頭一低,或者頭一扭就走開,話都不敢說。”竇海山回憶道。

有人質疑,說這些都是城里孩子學的,農村學校沒必要忙活兒。但竇海山覺得,“這里的孩子不比別人差,他們也有學習藝術的權利和必要。”

“簡譜、五線譜、樂感、聲部、節奏、合練……孩子們不怕辛苦,就怕沒人指導和鼓勵。”訓練一般安排在暑假、雙休日和放學后,竇海山還記得,孩子們練得很入神。也有個別孩子畏難,覺得訓練枯燥,教師們就鼓勵:“加油,大家是一個團隊,如果少了你,整個表演就不那么美妙了呀!”

在藝體中心教師和專家引導下,孩子們漸漸“上了路子”。

兩年的訓練和積累終于得以檢驗。2015年10月,德國總理默克爾來該校訪問,校鼓管樂隊要用3天練出一首此前從未聽過的德國鄉村民謠。最終,經過藝體中心教師和區里專家的指導,一群農家孩子將民謠演奏得異常純熟。他們的表演“驚艷”了在場所有人,隨后,學生還將藝體中心教師指導創作的紙漿畫贈送給了默克爾。

“也許有的孩子一輩子都不會從事藝體工作,也不會登上舞臺,但這段經歷能夠讓他們變得陽光、自信,這是學習藝體技能最大的意義。”竇海山感慨。

2019年,合肥師范附小三小音樂教師、音樂教研組組長許艷艷來到金葡萄小學,指導合唱社團和比賽訓練。第一次帶學生排練歌曲《我和我的祖國》時,她感覺,學生對合唱感興趣,眼神中透露著渴望,但似乎和自己本校學生又“不太一樣”。“這群孩子比較膽怯、內斂,甚至不敢和我說話、交流,我就改變策略,先讓他們朗誦歌詞,把情緒調動起來,再進行歌唱技法教學”。

3個月的集訓期,許艷艷和金葡萄小學音樂教師徐雅琴、陳穎不斷地交流、磨合。在她們的努力下,孩子們訓練勁頭十足,每天都有進步,性格也變得自信、開朗起來,從來沒有一個人請假、缺課。最終,該校合唱團代表合肥市參加安徽省鄉村少年宮才藝展演,鄉村娃站上了大舞臺。

從原先美術課上自悟自畫到現在可以熟練掌握繪畫技巧,還學會剪紙、手工制作泥塑等技藝;從剛開始錯把電子琴當鋼琴到如今能聽辨琴聲、準確識譜;從原來體育課上“散玩”到如今能迅速站隊,“玩轉”壘球、籃球、手球等項目……幾年來,在藝體中心教師影響下,偏遠、薄弱學校孩子們的改變正悄然發生。因為“共享”,每個孩子都有了接近、享受文化藝術的機會,也學會了發現美、感知美、創造美。

“共享教師”不止為了上40分鐘課

合肥市第48中學(濱湖校區)音樂教師卜停停于2019年前往合肥實驗學校(濱湖校區)走教。這所學校對合唱感興趣的孩子少,聲樂專業出身的卜停停就另辟蹊徑,組建了陶笛社團。

沒學過陶笛的卜停停,專門上網搜課程,在邊摸索邊教學中,教學生唱譜、氣息運用、十二孔陶笛指法。

有個女孩,每次上課都顯得局促不安。一節課下來,陶笛都沒有吹響,卜停停點她的名,這個女孩就會嚇得一直躲。經過了解,那個女孩智力有點低下。

卜停停沒有放棄,鼓勵這個女孩:“老師不要求你一定要會吹曲子,只要你感興趣,愿意過來,就坐在這里聽其他同學吹,你也能從中感受到音樂的美好,得到熏陶。”之后,那個女孩每節課都準時來聽課,緊張的情緒也緩解了許多。

同時,卜停停嘗試讓學生實現自我管理。她在課堂上通過投票選出陶笛社的社長,社長主要負責點名、安排值日表等日常工作,一絲不茍。從那以后,每次上課學生都是滿勤,從來沒人遲到。

很多孩子從吹不響陶笛,到能吹音階,最后可以實現合奏。在這一過程中,卜停停也掌握了新的器樂演奏技法和教學方法。

“走教經歷看起來很平淡,但它讓我懂得,教育不僅是教會學生一項技能,更是對學生各方面能力、性格的涵養和塑造。”卜停停說。

2018年,許艷艷還曾在屯溪路小學(濱湖校區)走教一年,在她看來,走教不是單向的輸出過程,而是雙向的學習互動。“在不同的學校,接觸不同類型的學生,我的眼界變寬了,釋放出更多能量,孩子們也能學到更多”。

這些年,藝體中心也不斷傳遞這一理念:“絕不能把自己當成只會上40分鐘課的老師,要利用有限時間和活動契機,提升孩子藝術素養,引導他們成長為正直、善良、有愛心,受人尊敬的人。”

據介紹,隨著包河區教育均衡化逐漸落實,藝體中心轉變職能,更注重于培訓、引領、交流,讓藝體教師特長互補、提升自我。2015年,藝體中心采取“2+1+2”工作模式,教師一周中有兩天在本校工作,兩天走教,周三回中心進行分享。

從2017年開始,藝體中心隊伍繼續壯大,很多教師還承擔了幫扶學校的日常教學任務。同時,一些名、優學校的校長的觀念也發生了轉變:從一開始的“舍不得放人”“怕影響本校教學質量”,到慢慢接受、支持這種“共享”模式。

不過,對走教的教師而言,不僅要完成本校的教學任務,還要承擔額外的走教教學,勞動量無疑翻了一番。

在包河區青少年活動中心主任兼藝體中心主任徐莉看來,藝體中心更像是一個志愿服務組織,每名教師身上都有一種向上、純凈、不怕吃苦的品質,他們用智慧、熱情、真誠和奉獻將中心的口碑越擦越亮。

教師沈娟懷有身孕,家離走教的保興小學較遠,每天早上6點從家里出發,7點半前趕到學校帶學生早讀;一位美術教師將泥巴、樹枝、樹葉、稻草等物件帶進課堂,開拓學生美術視野,解決缺少工具的現狀;還有教師會利用周末去拜訪藝術專家,給自己充電,再把這些內容傳授給學生……

“走教經歷加深了我對教育的理解:不僅要培養孩子的美術體驗感,還要多關心孩子的性格和生活,引導他們在生活中學會解決困難。”戴韻茹同樣感慨,現在學校開學了,想想又有新同學即將加入社團,心中充滿了期待。

抱團發展,讓藝體教師不再被“邊緣化”

很多藝體老師都面臨相同的困惑:被邊緣化,歸屬感不強。有的學校,一個學科甚至只有一個教師,教研工作氛圍和能力有所欠缺,

如何“激活”藝體教師這個群體呢?

包河區教體局沒少下功夫。藝體中心制定了詳細的績效工作考核方案和規章制度,成立藝體聯合教研組,讓不同學校、教育集團的同學科教師“集中連片”開展教研,在活動、技術、教學等方面經驗共享,互相促進。

“走教過程中,很多教師將自身專業和幫扶學校特色結合,不斷提升教學技能。平時,藝體中心會以‘學科’為單位開展讀書分享、藝體活動競賽、志愿服務等活動。”徐莉觀察發現,就有年輕的科學教師和體育、音樂教師合作,“激發”出新的教學技能,培養學生創新思維。

疫情期間,藝體就推出“在線彩虹課程”,藝體中心現有的57位教師“跨學科”合作,推出系列精品公益課,包括心理輔導、生活體驗、古箏彈奏、科技創新、閱讀分享等模塊,并向社會開放。

包河區教體局還劃撥專項經費,組織專家對音體美、信息技術、心理健康等學科教師全員培訓,破解教師技能弱化問題,帶動學校辦學品質提升。

對此,包河區體育教研員潘逸芬感觸很深。針對體育教師人數偏少,不能正常開展教研等現實難題,該區組織骨干、名優體育教師進校輔導教研。此外,學校不僅幫年輕體育教師站穩課堂,還將很多教研重頭任務交給他們。

此外,包河區給予政策支持,藝體中心教師完成走教的課時考核,可以被認定為評職稱需要的“支教”經歷。

針對藝體專業人才考編難這個普遍問題,2012年到2017年,包河區試點每年面向社會公開設崗,通過綠色通道引進高水平運動員、歌舞演員等緊缺專業技能人才,免去筆試環節,通過面試招考“入編”。

“按照慣例,學校缺教師,一定優先招主課老師,音體美的先‘放一放’,以前藝體教師編制數只占總數的十分之一。”包河區教體局人事科科長呂虎明介紹,今年,該區按照“哪里少補哪里”的原則,600個編制指標,專門留了120個給藝體教師,這個數字也是該區歷史最高。

目前,包河區有常住人口142萬人,建有50所中小學,4919名教師,其中藝體教師近600人,這一數字已是2011年的3倍。

9年過去了,累計有近400位教師在藝體中心服務。他們常年往返于不同的學校,在傳播先進教學方法的同時,也將走教的經驗與反思帶回來,通過教研互動,實現藝體師資水平的整體提升。更有很多早期受到幫助、實現水平提升的年輕藝體教師選擇加入藝體中心,從受助者變為助人者。

關鍵詞: 九年 共享 藝體教師

[責任編輯:]

為您推薦

時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