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我值班,下防火點巡查時可以拍些動植物照片。”“尤其要抓拍一些高山兀鷲、大鵟或者我們林區特有的世界瀕危物種的資料照片。”像往常一樣,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麥秀林場的兩位副場長周國榮與韓富忠一早就商量好了當天的工作內容。
他們心里都清楚,自2019年全場啟動林區生物多樣性調查以來,今年是攻堅年,年底就要出成果并開展專家評審。時間緊、任務重,只要有空,全場60多名職工都會按照分工和要求,分擔野生動植物調查的任務。
麥秀林場是青海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和建設核心區,也是國有天然林保護工程的重點林區。2005年12月正式命名為麥秀國家森林公園,總面積達67596公頃。
據麥秀林場場長仁青多杰介紹,這次麥秀林區生物多樣性調查是與北京林業大學、青海師范大學和西寧行學智旅生態科技咨詢有限公司共同合作開展的。調查包括野生植物、脊椎動物、昆蟲、大型真菌和病害真菌。目前,正對已采集的標本、拍攝的照片等展開詳細鑒定。
“實際上,對林區的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從2014年就開始了。”作為分管科研的副場長,韓富忠認為搞科研和調查容不得半點馬虎,尤其是生物多樣性調查,周期長、投入大、實地跟蹤不間斷,還要甘坐冷板凳、耐得住寂寞。
然而,對麥秀林場來說,幾十年來對生物多樣性的本底調查幾乎是空白。韓富忠拿出了麥秀林場最新的一份資料——1999年由林場職工編寫出版的《麥秀林區植物簡志》。“當時由于調查條件和科技手段有限,《簡志》只收錄了483種野生植物。”韓富忠表示,在生態文明建設優先發展的今天,如何更好地開展生態保護,他心里沒底,更談不上思路和手段。于是,韓富忠從一株株野生植物標本采起、從一張張野生動物照片拍起。
現在,隨著生物多樣性調查的開展,僅林區新記錄的野生動植物品種就超過了200種。“生態保護只有通過科學數據比對才能說明成效,調查數據最具說服力。”韓富忠對當前的本底調查充滿信心。
事實上,早在2005年國家啟動實施三江源生態保護工程以來,青海省國有林場就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時至今日,如何突破生態保護傳統意義上單純的“種樹、護林、管草”舊模式,開創新局面、開拓新思想、踐行新實踐,已經是迫在眉睫。
毋庸置疑的是,以幾十年前,甚至以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數據為資料和基礎,生態保護的嚴肅性、科學性、權威性恐怕要打折扣。沒有區域和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做支撐,“家底不清”的情況下更難以實施有效的生態保護。
來自青海省林業和草原局的資料顯示,全省102個國有林場大多建于上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截至2019年底,青海省共有國有林場110個,分布在39個縣(市、區),總面積9574.93萬畝(有林地面積682.26萬畝),約占青海省國土面積的8.8%,林地面積占全省林地面積的48.53%。60多年來,全省國有林場已成為森林資源豐富、森林景觀優美、生物多樣性富集、生態功能完善的區域。
值得一提的是,青海省國有林場有一半以上分布在長江、黃河、瀾滄江的“三江源頭”及江河兩岸,為全省乃至全國提供了大量優質水源。粗略估算,國有林場每年涵養水源8000多萬立方米,森林植被碳儲量占全省森林植被總碳儲量的70%以上,森林植被碳儲量達到3000多萬噸,每年釋放氧氣2000多萬噸。
有專家提出,對國有林場開展生物多樣性調查已刻不容緩。麥秀林場開展的生物多樣性調查,對今后林區更加科學、更加有效地保護生態環境具有現實意義。此外,生物多樣性調查數據也將為我國國際生態話語權、生態文明成果提供強大支撐。
“實施三江源生態保護工程,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示范省,國有林場依然是中堅力量。”仁青多杰說,麥秀林場開展的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基礎數據詳實、標本精致、圖片豐富?;谡{查結論,麥秀林區野生動植物資源將得到更加有效的恢復和增長,全場職工也對今后的生態保護信心更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