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天津西站的電子監控記錄了驚險一幕:一名旅客在扶梯口突然倒地,沒有呼吸和脈搏。兩名剛好路過的醫生初步判斷是心臟驟停,立即實施人工心肺復蘇。與此同時,民警迅速取來站內的自動體外除顫器。經過兩次電擊,旅客恢復了正常心律。關鍵時刻,這臺“救命神器”為搶救患者贏得了時間。
據統計,我國每年約有54.4萬人發生心源性猝死,平均每天約1500人,每分鐘約1人因心臟驟停而離世。但是,由于一些公共場所沒有配備自動體外除顫器,影響了心肺復蘇的搶救成功率。近年來,不少醫學界人士呼吁,地鐵站、飛機場、體育館等公共場所都應配備自動體外除顫器等設施,以體現對生命的尊重。
然而,也有人認為,公共場所配置急救設施,花那么多錢,萬一用不上,不是白白浪費了嗎?其實,急救設施本來如此,寧可“備而不用”,也不能“用而無備”。事實上,公共場所配備急救設施,其社會效益豈能用金錢來計算?這就像配備滅火器一樣,即便從來不用,也要保持一定數量。
其實,在所有公共服務中,沒有哪一項能比挽救生命更重要。生命價值高于一切,這是文明社會的“最大公約數”。提升公共服務水平,理應體現生命至上的原則,將公共場所急救服務擺在優先位置?!痘踞t療衛生與健康促進法》指出,公共場所應當按照規定配備必要的急救設備、設施??梢?,提高公共場所急救服務水平,不僅是道德的呼喚,更是法治的要求。公共服務具有公益屬性,不以營利為目的。各級政府應安排專項資金用于提高自動體外除顫器配置普及率,尤其在地鐵、火車站、體育場館、商業街區等人群密集的場所,優先配置自動體外除顫器并設立明確的標識。同時,充分調動社會力量的積極性,鼓勵其參與公益事業,增加公共服務總供給。
提高公共場所急救服務水平,不能光有“硬件”,更要有“軟件”。當公共場所配備急救設施后,還需要培養一批具有基本急救知識和技能的人。心源性猝死絕大多數發生在醫院之外,而最佳搶救時間是4分鐘。如在1分鐘內完成除顫,成功率可達90%。在救護車到達事發地前,第一目擊者開展心肺復蘇和心臟除顫是挽救生命的關鍵。當前,公眾急救知識缺乏仍是一個現實問題,亟待補齊短板。一是推進急救知識進校園,將急救知識納入學校教育的基本內容;二是推進急救知識進社區、進機關、進企業,加大對普通大眾的培訓,使其熟練掌握急救技能;三是培育專業的急救公益志愿隊伍,使其成為現場急救的重要力量。尤其是航空、鐵路、餐飲、旅店等行業人員,應率先學習急救知識和技能,提高急救成功率。公共場所每設置一臺自動體外除顫器,就應對這臺設備周邊人員進行培訓?!督】抵袊袆?2019—2030)》提出,到2022年和2030年取得急救培訓證書的人員分別達到1%和3%。人人學急救,急救為人人。全民普及急救知識,是共建共享健康中國的重要內容。
當越來越多的人掌握急救技能之后,還需要營造一個鼓勵互救的良好社會環境?!痘踞t療衛生與健康促進法》提出,衛生健康主管部門、紅十字等機構應積極開展急救培訓,普及急救知識,鼓勵醫療衛生人員、經過急救培訓的人員積極參與公共場所急救服務。今后,我國還需進一步完善有關救人的法律法規,為見義勇為者撐腰壯膽,讓救人者免除后顧之憂。例如,對于急救中出現的種種失誤應予以免責,從根本上保障救人者的合法權益。惟其如此,才能讓更多公民想救人、敢救人、會救人。
公共服務是社會文明進步的標尺,代表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和民生保障水平。希望公共場所提供高水平的急救服務,彰顯生命尊嚴,傳遞人性溫度。只有全社會編織一張密實的“急救網”,才能更好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