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與期待中的求職方向相匹配的工作崗位較少,經歷了一段時間的求職卻沒有結果,2020屆畢業生趙一迪決定降低預期,調轉方向,入職杭州的一家創業公司從事運營策劃工作。盡管沒有實現“最佳目標”,但趙一迪沒有氣餒。在她看來,選擇過渡性工作是在找不到理想工作的情況下,根據自身職業規劃為未來求職做好儲備的“不二選擇”,“雖然不是最理想的,但可以為了目標慢慢積累經驗,朝理想前進”。
對于今年研究生剛畢業的白亦陽而言,“過渡性工作”則是個完全陌生的名詞。在她看來,暫時沒有找到理想的工作主要是受疫情影響,“所以沒必要將就。”為了找到符合心意的工作,白亦陽選擇等待。雖然求職路還充滿了未知數,但這段日子她并未感到焦慮。相反,因為“宅家”的時間變多,她有了更多時間充實自己,“最近每天都會看書,覺得自己收獲不少,把之前沒讀的書都補回來了。”白亦陽相信,待情況好轉后,意向的工作單位便會陸續開展筆試和面試,自己也一定能找到合適的工作。
2020屆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再創新高,達到874萬人,加之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一些工作單位延緩2020年上半年的校園招聘工作。面對這種情況,“求職路坎坷”的畢業生是否應當降低求職期待值、適時調整預期目標成為了高校學生熱議的話題。
近日,中青校媒向全國80余所高校的大學生發起問卷調查。調查結果顯示,59.28%的受訪大學生表示自己在沒有找到理想工作的情況下愿意接受過渡性工作,33.98%的大學生表示“說不準”,還有6.75%的大學生拒絕接受過渡性工作。
當就業成為一道“選擇題”
受疫情影響,原定的考試未能如期舉行,推遲的考試時間讓本就因為考研失敗而備受打擊的楊麗感到焦慮。畢業典禮過后,楊麗一直待在家里。父母因為疫情的緣故多數時間在家。因為缺乏溝通,內在與外在的種種因素讓楊麗與其父母頻繁發生口角。“我爸媽覺得早睡早起才能復習好,但我自己覺得晚上周圍安靜,心也能徹底沉下來,學習的效率會更高,所以一直習慣晚睡晚起。他們倆一致認為我起得那么晚,肯定是沒有用功學習,和他們解釋他們也不聽。”于是,當下該為了心儀的目標繼續等待、嘗試,還是選擇一份適合自己的“過渡性工作”,成為楊麗不得不面對的難題。
考研失敗之后,師范類院校數學專業畢業生楊麗一刻也不敢停歇,著手準備在編教師考試。“其實我自己并沒有十足的把握一定能考上教師編制,但教師崗位確實是我能力范圍內所能接觸到的最好的工作。從小到大,我一直都期待著自己有一天能站在三尺講臺上講課,所以當初報考了師范類院校,并且在大學期間拿到了高中數學教師資格證。”楊麗坦言,如果最后自己沒有順利考取教師編制,會先選擇一份工作進行過渡。“比如去做培訓機構的老師,或者是其他的工作,然后在工作的過程中繼續考。”對于現在的楊麗而言,盡早工作不僅可以減輕家人的負擔,也能緩解自己的心理壓力,“在家啃老的日子真的很難熬啊。”
湖北大學商學院教授郭志文多年來專注于職業生涯發展等研究,面對“最難畢業季”,他鼓勵畢業生在合適的情況下選擇過渡性工作。郭志文指出,過渡性工作從學生需求角度看,指學生在求職過程中,由于受到個人能力、大環境等多方面綜合影響,求職工作沒有達到預期目標的情況下,暫時尋找一個低于預期、理想專業方向不一致或與期待職業前景存在一定差距的工作。
在郭志文以往的研究中發現,不少成功人士所從事的領域和其大學所學專業并非強相關,“而且比例不低”。他不建議大學生在求職初期將專業對口作為求職的唯一要素,“尤其是在當前受疫情影響,就業形勢并不樂觀的情況下。”
選擇“過渡”不代表選擇“將就”
“下個月9號我就要正式拎包上崗,成為名副其實的‘社會人’了。”最近,新疆大學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的應屆畢業生王敏港在求職成功后發了一條別具意義的朋友圈,宣告自己身份的轉變。
去年8月至今,王敏港共參加了十多場招聘會。在多次根據自身情況調整求職意向及標準,修改了數十版簡歷后,他終于等來了一份可喜的結果?;叵脒^去的幾個月,王敏港用“柳暗花明又一村”形容自己的求職經歷,“盡管大多數簡歷在投出后猶如石沉大海,毫無音訊,但最終還是得到了不錯的結果。”
中青校媒調查發現,影響大學生求職的前三位因素是薪資待遇、職業發展空間、工作環境和氛圍,分別占87.98%、87.74%和77.40%。此外,工作內容占65.14%,工作強度和加班頻率占56.25%。面對過渡性工作時,影響大學生的求職因素有所不同。對個人成長有幫助位列第一,占受訪人數的60.82%,薪水競爭力占19.71%,工作內容占10.82%,工作氛圍占7.93%。
陳偉安最初設定求職目標時便考慮選擇一份過渡性工作。“我覺得對應屆畢業生而言,現有的工作能力在某些方面可能還是‘不達標’。”相比薪資待遇、地理位置等因素,工作對個人成長、發展有幫助是他在求職過程中更為看重的因素。“最初的設想是尋找新能源方向或者物聯網技術方向的工作,感覺這些行業滿足社會發展需求,未來發展空間比較大。”
除此之外,陳偉安對是否選擇對口專業也有著自己的思考。和追求“專業對口”的畢業生不同,陳偉安喜歡嘗試全新的領域,“現在每一個行業發展都很快,我覺得接觸一些比較新穎的工作會更快適應今后工作的發展趨勢”。所以,他的求職方向與所學專業相關度較低。
現今,陳偉安找到了一份“遠遠超出之前預想,并且能提供很好的學習平臺”的工作。他琢磨著抓緊空閑時間不斷學習,在工作中掌握好職業技能,實現現階段的積累。對他而言,這只是職業生涯中的一小步,未來還要追求更好的機遇。
面對已經選擇了過渡性工作的大學生,郭志文表示,真正走上過渡性工作崗位后要避免產生“臨時性崗位便隨意對待”的想法。“雖然是過渡性工作崗位或者臨時性崗位,但思想不是臨時的,不浪費每一個積累經驗的機會,不以事小而不為。”此外,大學生在選擇過渡性工作時還要考慮是否與自己期待的求職方向吻合,“過渡性工作崗位目的在于積累職場經驗。”
用“堅持積累”與“合理調整”積極應對
早在去年9月,中國石油大學(華東)的夏欣智就順利找到了心儀的工作。第一次參加面試時,因為緊張和準備不足而被淘汰,焦慮的情緒讓他意識到,清晰的目標和正確的方向很重要,“如果自身能力達不到目標崗位要求,選擇過渡性工作也不失為一種就業技巧。”最近,面對身邊諸多同學遇到“求職難”的問題,夏欣智覺得接受過渡性工作不失為一個好辦法。但是選擇過渡性工作的前提是要有清晰的職業規劃,“只有符合個人職業規劃,才能一步一步向目標工作靠近。”
中青校媒調查發現,面對沒有找到理想工作的情況,40.87%的受訪大學生認為原因在于自己沒有掌握足夠的求職技巧,31.97%將原因歸于理想目標過高,23.56%認為是由于就業環境不樂觀等客觀因素導致的。此外,不良心態對大學生求職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其中,46.15%的受訪大學生認為自己缺乏自信,20.91%表示自己在求職過程中存在好高騖遠的問題。另外,盲目從眾、過度攀比也是影響大學生求職的不良情緒,分占受訪人數的6.73%和2.88%。
郭志文提醒大學生,求職過程中應格外注重適時調整心態。除了情緒的穩定,針對部分畢業生過于理想化的求職目標,他強調,“畢業生求職過程中應當要克服心態上存在的問題,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不能只想著做大事,要放平心態,從小事做起。”相比為了找到心儀的工作“死磕到底”,郭志文建議大學生盡早進入職場,“通過過渡性工作獲得職場體驗,尋找自己的職業興趣點,發現自己的職業優勢,規劃好自己的職業生涯目標,培養職場所需的勝任力,為未來職業發展做好準備。”
“盡早進入職場,盡快掌握職場通用能力十分重要。”郭志文表示,大學生越早進入職場,就能越快掌握涵蓋自我驅動能力、學習能力、溝通能力、責任意識、情緒勝任能力、團隊精神、批判性思維7個維度的通用職業勝任力。“這種能力需要在職場中不斷磨練、不斷提升,在課本上是學不到的。”
“當然,拒絕接受過渡性工作也并不意味著放棄嘗試。”就讀于軟件工程專業的王雨欣,因為“覺得傳媒行業更具歸屬感”,便在求職時“一頭扎進了”傳媒領域的海洋。并沒有選擇過渡性工作的她在讀書期間就為自己理想的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由于平日里對詩詞歌賦的興趣遠大于數理化知識,王雨欣從大學起便加入了記者團、選修了新聞學相關課程,還是一名活躍的B 站UP主。“入駐B站1000余天,視頻播放總量超150萬。”多元的媒體經驗為她的“跨專業”求職之路保駕護航。最終,王雨欣成功入職一家報社,成為了一名新媒體編輯。“是不斷的堅持與積累讓我最終拿到了‘令人心動’的Off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