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國科學院核能安全技術研究所(簡稱“核安全所”)90多名科研人員集體辭職一事,在網上引起了轟動。
這些離職人員基本都是合肥研究院核能安全技術研究所的研究員,其中大多數離職人員都是博士學歷,也都是國內名校畢業,基本都有事業編制,年薪不少,福利待遇也都不錯,然而一下有90多人集體離職,大多還都是研究核能的人才,消息一出,立馬在網上引起了軒然大波。
一提到核能,群眾第一時間就想到了核武器,一提到核武器,大家的警惕性就上來了。據該研究所人事處回應:“他們都是自愿離職的,現離職手續都已經辦完。”工作人員還透露,這90人是被挖走的,離職屬于正常工作調動。
媒體一開始報道說90多人是因為院方更換了保安,沒有及時跟他們溝通,覺得院方不尊重他們才離職的,現在又說是被挖走的。不管哪個理由,都不能讓人信服。
90人集體離職還是核能人才,這些關鍵詞聯系在一起,就算多么正常的事件,也會顯得不正常,2020年又是多事之秋,研究所流失人才又都是高尖端人才,一個研究所能有多少人?一下走了90人,許多研究工作還能正常進行嗎?究竟又是什么樣的企業會挖核能人才?挖過去又有什么用?
相比這些人才為什么離職,筆者更想知道這些人才最后的落腳點?或者說,究竟是在國內流轉,還是去往國外了。
如果說這90多個人,沒找好下家就放棄事業編制集體離職,可能性也不高。就算是因為改革問題不滿,按正常邏輯來說,不應該是先觀望觀望,然后再做決定嗎?哪有這邊剛鬧矛盾,另一邊就立馬集體辭職?
這背后十有八九跟利益掛鉤,都是成年人了,誰還會干一怒就遠走高飛的事,還是90多人的集體辭職,而底層的科研人員到哪都是干科研的,只不過是工資和環境有所變化,真正起作用的估計還是一些大老板。
網上查詢了一番后,一般只有核電、軍工等行業,以及研究所等特定機構需要核能研究人才,一些大學也會招收相關人才,但要想一口氣吃下90多個相關人才,一般的大學和研究所還真沒這個實力。
根據行業內的人士透露,在外界看來高大上的核能研究,發展前景并不太好,但中國的核電產業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如果合肥核研究所人事處提供的消息準確,這批人才真是被人挖墻腳了,很可能最終流入了國內某大型核電企業。
中國有三大核電集團分別是:國家核電技術公司、中國廣核集團有限公司和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這些大型國有企業實力雄厚,具有一口吞下這么人才的實力。要說這些人才最后會出國就業,基本不太可能。
有關這些人才的去向,還有一個更為靠譜的說法,某乎上有人爆料,這些人才的離職可能跟吳宜燦有關系,這位領導名下有一家安徽中科核能安全技術研究所有限公司,具體的消息,還要等官方通報。
其實天下的事,無外乎利益二字,其他的基本都是說辭,希望大家能冷靜看待這件事,說到底這也只是科學島上核研究所單獨的變動,其他研究所都很正常。不要動不動就上綱上線,跟國家大局牽扯到一塊,中國的研究事業大盤穩定,總體向上,不需要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