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近日銀行股漲勢如虹,但或是在股債蹺蹺板作用下,“凈值型理財”并未如股票一般表現回溫?!蹲C券日報》記者根據中國理財網梳理發現,截至7月23日,今年以來銀行發行的存續凈值型理財產品仍有228只凈值面值不足1元,且部分產品凈值仍在下探。
《證券日報》記者了解到,部分凈值型產品破凈背后,產品的轉讓需求明顯增加,同時,部分銀行也嘗試淡化“年化收益”這一業績表達方式,對于銀行來講,也不斷適應固收產品破凈的新形勢。
交通銀行研究員、西澤研究院高級研究員鄧宇對《證券日報》記者分析,產品凈值化轉型等具有非比尋常的意義,觀念的轉變并非輕而易舉,由過去主要集中于高凈值客群的凈值化理財產品向大眾理財市場過渡,考驗的不僅僅是理財子公司的專業水平,更考驗的是整個銀行系統理財營銷、客戶服務的水平。未來的銀行理財格局將不再是粗放式營銷、產品思維,而是以客戶為中心、凈值化和專業性,依托理財子公司的投研、專業化營銷和客戶資產管理做強銀行資產管理業務。
凈值隨市場波動將成為“常態”
銀行開始適應“新形勢”
2018年4月的資管新規出臺后,理財產品的“不保本”就已經寫入時間表。但直到今年年中,市場才認識到它的力量。
《證券日報》記者根據中國理財網統計梳理發現,截至7月23日,今年以來發行的凈值型理財產品中市場上仍存續的共有510只,這里面共有228只理財產品凈值面值低于1元,其中不少R2級中低風險產品。相比前兩周,“破凈”形勢并未好轉。此外,很多有代表性的產品甚至有凈值繼續下探的趨勢。比如某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其單位凈值從6月10日的最低谷0.9988,下降到7月17日最新公布的0.9987,目前成立以來年化收益率為-0.14%,仍然為負值。
同時,記者還注意到不少銀行的公眾號以及理財產品界面都在努力給客戶普及凈值型理財產品相關內容和選擇方式。比如交通銀行的理財公眾號上推出了連續三周的凈值型產品理財小課堂。
某銀行理財經理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其實隨著資管新規的不斷過渡,銀行理財產品的凈值化已經越來越普遍了,凈值出現波動也是十分正常的現象。這說明銀行理財凈值化轉型已經取得了積極的進展。未來非保本浮動收益的凈值化產品肯定是銀行理財最主要的產品形態,產品凈值隨著市場環境的變化而波動也會成為理財產品的“常態”,這才能客觀真實的反映投資標的資產的收益和風險。
投資者“閉著眼”選產品成過去
銀行“打破剛兌”背后應重塑銷售體系
鄧宇對記者表示,其實銀行理財在凈值化轉型中出現了凈值的波動是屬于正常的現象。尤其是隨著剛兌被打破,日后投資者應該改變以往對銀行理財“保本、剛兌”的觀念,要學會根據自身風險承受能力去選擇合適的投資產品。過去“閉著眼”選產品的日子可能不存在了。
融360大數據研究院分析師殷燕敏指出,未來非保本浮動收益的凈值化產品將成為銀行理財產品的主流,銀行給客戶展示的收益率也是業績比較基準,而非銀行到期一定會給客戶兌付的收益率,在投資過程中,產品的收益會受到投資標的走勢、銀行資產管理投資策略等因素影響,因此對于投資者而言,“打破剛兌”已經不再是口號了,是真實會發生的。
廊坊銀行副行長陳樹軍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其實理財產品的背后都有相應的資產標的,如果想對應的資產價格產生了波動,那么就會表現在理財產品的波動上,這是凈值型理財產品的自然特征。過去固定收益型理財產品較多,凈值型較少,因此在資管新規的過渡下投資者對凈值型理財產品需要有一個熟悉的過程。銀行方面也應該更多的與投資者多溝通交流,避免客戶像過去一樣在購買理財產品時只簡單的看預期收益率就下單的方式。
“依靠高收益吸引客戶的營銷方法已逐漸被淘汰,資產新規執行后理財收益下降,保本產品退出市場必然造成客戶流失。因此在‘打破剛兌’的背后所面臨的其實也是銷售體系的重塑。今后的理財產品營銷應注會更注重客戶的結構變化,重新劃分客戶類別,根據不同類型客戶的特點進行個性化的資產配置,針對不同客群定位產品,實現分層分類營銷,提升客戶體驗和營銷專業度。”鄧宇對記者說。
(編輯 孫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