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理科考分剛出來的時候,劍客老師有一個以前的同事打電話給我,抱怨他兒子考得不理想,610多點分,全省16000多名,連一個像樣的211學校都沒法填。
據我了解,他兒子平時成績也大抵在這個區間,這次并沒有發揮失常。但我知道他好面子,等他埋怨完了,問他打算怎么填報志愿?
他說打算給兒子報中外合作高校。
我疑心他還是在賭氣,沒想到他說他們學校近幾年有好幾個老師家的孩子走的就是中外合作。
我說:學費可不菲啊!動輒好幾萬一年,要是2+2班,還要到國外讀兩年,花費更大。
他說:準備把家里一套房子賣了。
聽到這里,我無話可說了。
近年來,安徽合作辦學招生勢頭非常迅猛。以今年安徽理科為例,共有452所次高校在安徽招生,其中,中外合作辦學高校達到了103所次,將近1/4!劍客老師記得三年前,我孩子考大學的時候,中外合作辦學的高??蛇h遠沒有這么多啊?
我猜測中外合作辦學更像是市場行為,符合市場供求關系的規律。
一方面,安徽考生對于中外合作辦學高校需求量在逐年大增;另一方面,有更多的高校在中外合作辦學中收獲頗豐。
簡單地來說,如果不是能賺到許多錢,那么多高校開展中外合作辦學難道真是沖著情懷去的么?
但反過來說,為什么需求量變得這么大了呢?像是我同事那樣的家長,哪怕條件并不足夠,賣房也要讓孩子上這種中外合作高校呢?
安徽人整體說起來并沒有那么富裕啊,比不上江浙滬,比不上廣東,可那些省份的招生高校里沒有那么多中外合作高校啊?
還有一個高考大省四川省,理科招生高校達到440所次,其中合作辦學高校招生也有84所次。據四川教育招生考試院統計:
“今年在川招生的中外合作辦學院校共計84所次,公布計劃1712名,一輪投檔后,計劃滿足率為95.48%,僅有部分院校存在缺額,其余院校均能在一志愿滿額完成計劃。”
而安徽一本批次投檔結束后,發布征集志愿計劃的高校中,文科有4所中外合作辦學高校,最低學費是26400一年,第四年去國外的費用另計,最高學費達88000一年!理科計劃未滿的中外合作辦學高校11所,學費最低的是23000一年,是長春理工大學與韓國大邱大學合辦,招生專業是生物工程;學費最高的是100000一年,寧波諾丁漢大學,電氣類(2+2)、環境科學(2+2)后兩年在英國諾丁漢大學就讀,學費另計。
說實在的,這些高昂的費用真的讓劍客老師咋舌。我孩子上的是國內公辦大學,第一學年學費4700,第二學年成績好輪換到基地班,免收了學費。而他平時基本除了吃喝,并不怎么花錢,每個月的生活費也要給到1500。
我不知道是不是自己當老師太久了,收入低使得自己眼光也變得很局限了,不能也不敢理解許多家長一擲千金的豪邁。
像是我的那個同事,當年我們一起從師專分配到農村中學當老師,兩個土生土長的鄉下人,平時上班,一有空就要回家干農活,每個月從起初的300元月薪到后來破了千,生活得格外小心謹慎,何曾在自己身上大手大腳地花過一分錢啊!
想不到,20多年過去,孩子上大學,賣房也要送,忘了當年的苦了么?而且,610幾分,有必要去上那給自己掙面子的中外合作學校么?
不說大學幾年花了多少錢,就是畢業了,還像當初那樣沾點兒“洋味兒”就能在國內混得風生水起嗎?我看未必!
中外合作辦學之所以存在并且發展迅速,自然有它的合理性。但最起碼的原則是家長和孩子要量力而行,而不是沒有條件硬要創造條件也去上。有的家庭真的缺乏支持高昂學費和生活費的經濟來源,舉債上這樣的學校,導致家庭陷入困頓,孩子也極有可能無法完成學業,何苦來哉?
如雨后春筍般遍地開花的中外合作辦學,是在割韭菜收智商稅還是真正適應潮流,補充高等教育資源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