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周六不上班,小雨無風溫度舒適,一人在家生活愜意??纯磿鸵曨l,吃吃零食,這樣的生活還需要另一半嗎?”這是28歲網友雅雅對自己單身生活的白描,也是國內不少獨居年輕人的縮影。民政部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單身成年人口高達2.4億,超過7700萬的成年人是獨居狀態,預計到2021年會上升到9200萬人。
1
“獨處”“悅己”成就單身經濟魅力
一人食、健身餐、滋補品和懶人速食,也許將成為2020年度美食趨勢。2019年“雙11”期間,天貓售出一人份廚房電器的同比增速是廚房電器整體增速的2倍。放眼國內超過2.4億單身人口,“一人市場”稱得上滔滔藍海。
一方面,單身人口的增加為單身經濟的崛起提供支撐。特別是受疫情影響,“一人”消費品需求進一步增加,主打一人食的餐廳也因單人單桌、隔離用餐受到消費者青睞。一家一人食餐廳的創始人認為:“年輕人平時擠地鐵、上班到哪都是人,他們可能需要一個自己獨立的空間。”無論是一人份產品,還是一人食餐廳,都為獨處提供了便利,哪怕只有片刻。
另一方面,國內單身群體所表現出的強勁消費力,讓單身經濟正在滿足強大的“悅己”需求。尼爾森5月發布的《中國單身經濟報告》顯示,42%的單身消費者為“悅己”而消費,高于非單身消費者。單身經濟逐漸升溫的背后,是單身人士追求品質生活、不將就的體現。
滿足消費者“獨處”和“悅己”的需求,正是單身經濟的魅力所在,也反映出當今單身群體在基本消費之外,向往更深層次的精神消費。
2
不愿從“高配”的單身,跌入“低配”的婚姻
樂單族指那些“寧愿孤獨等待靈魂伴侶,也不隨便約會的人”。
不將就,是樂單族婚戀觀中的重要原則。
能在孤獨等待中耐得住寂寞,自得其樂,或許正是源于他們善于“獨處”和“悅己”。如網友“你若安好”所言,“跑步聽音樂看電影打掃衛生,把時間安排得妥妥的,我已經學會和自己相處。”
年輕一代工作生活節奏掌握在自己手中,尤其是部分女性群體的職場地位逐漸提升,工作穩定、收入可觀,因此她們對婚姻的期望不斷從穿衣吃飯的生存需求,向尋找靈魂伴侶的精神需求傾斜。
堅實的經濟基礎是樂單族不將就的物質后盾。
“我完全能自給自足,不用依靠別人,現在這樣就很好,再養只貓或狗,完全是理想生活。”有網友表示,就算去相親,也絕不會為了早點結婚而降低擇偶標準。
當溫飽已不是最棘手問題,人們必然對生活質量提出更高要求。已婚人士不斷釋放婚姻、養娃焦慮,所以有相當一部分年輕人不愿離開單身舒適區,害怕從“高配”的單身,跌入“低配”的婚姻里。
日本一項調查顯示,從時間上看,單身一人的家庭,無論男性還是女性,做家務時間基本一樣。在僅有夫婦二人的家庭中,妻子做家務時間是丈夫的2.6倍。在有子女家庭中,妻子做家務時間是丈夫的2.8至3.6倍,育兒時間是丈夫的2.1至2.7倍。
此外,社會的包容力顯著增強,人們幾乎在任何興趣點都能找到屬于自己的小天地,特別是互聯網世界,再小眾的圈子都可以聚集起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在自我偏好擬態環境下,人們能盡情釋放、宣泄情感。
“自己喜歡的東西是無可取代的。”37歲未婚的青木美沙子是日本lolita(指一種小眾裝扮風格)協會會長,她在談及自己的婚戀觀時說,“結婚和戀愛的時機,每個人都不同,每個人理所當然有不同的人生。”
3
他們并非止步不前
“我并不是不憧憬談戀愛,只是不會為了結婚降低自己的要求”。談及自己的婚戀觀,樂單族娜娜表示自己其實是期待戀愛的,不將就不能和不結婚劃等號。
就像許多年輕人選擇慢就業一樣,也有一些人放慢步入婚姻殿堂的腳步,但并非止步不前。
不只是樂單族,青年群體對婚姻的態度都越來越堅持要找到那個“對的人”。在一項晚婚調查中,有將近三分之一的參與者表示,自己晚婚的原因是“沒有遇到合適的人”。
90后、00后熬著最深的夜,享受著最自由的孤獨。經濟與科技的高速發展在給當代年輕人帶來生活便利的同時,也加重了他們的孤獨感。電子屏幕雖然打破了空間限制,讓每一個人得以相連,卻也在現實中筑起一道無形的墻,社交呈現出線上活躍、線下寡言的冰火兩重天。與長輩們相比,年輕一代是自由的一代,也是孤獨的一代。正因為孤獨感在年輕人的生活中日益凸顯,才會有更多人在學習與孤獨共處的同時,對未來的婚姻生活報以更多情感期待。
樂單或不著急結婚的年輕人,未必排斥婚姻,也不是不相信愛情,而是他們的自我意識在生活中愈發凸顯,對自己的人生規劃提出更高要求。不將就、不妥協、不氣餒,全力奔跑尋找另一塊幸福拼圖——樂單也正屬于這其中的一部分。
有趣的是,當下的疫情正改變著單身人士的戀愛交友觀。英國一項調查顯示,47%的單身年輕人比英國實施居家令前更希望找到長期伴侶,以免今后再度面臨隔離時感到孤單。他們對隔離期間有伴侶的人產生嫉妒心理,還有人因沒有抓緊時間尋找伴侶,擔心下一次疫情接踵而至而感到新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