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的建檔立卡貧困戶白樂善夫妻現在日子過得紅火,在離家不遠的甘肅省張掖市海升現代農業公司的智能溫室上班?;加邢忍煨郝楸缘陌讟飞平涍^政府和企業的技能培訓,如今已是大棚溫室里的“多面手”,夫妻倆月收入有1萬多元。
河西走廊是中國歷史上通往西域的要道、佛教東傳的必經之地、絲綢之路的咽喉。張掖是河西走廊1000余公里狹長地帶上的5個地級市之一,這里大多是戈壁和荒漠,養活的人口有限,想過上富足的生活是難上加難。
在海升現代農業有限公司人力資源部總監楊白樺看來,河西走廊的寒冬和干旱不是問題,戈壁和荒漠也不是問題,只要有水源,再加上科技和資金投入,就可以發展現代化寒旱農業。
海升公司在張掖的智能溫室工業化栽培生態項目,是生態戈壁農業的示范性項目及“一帶一路”國際合作示范項目,項目一期于2017年底開始建設,2019年即運行投產。
在海升公司的溫室大棚里,智慧農業設備令記者大開眼界:每株作物都進行無土栽培,采取有機質營養缽栽培,通過電腦操控所需水肥;一排排風機通過電腦控制旋轉,及時通風保持恒溫;通風管里根據作物所需,定量輸入二氧化碳;溫室頂部安裝太陽能傳感器,對作物進行光照,棚頂幕布自動升降,控制光照度。
“溫室里形成了一個密封的生態循環系統。”楊白樺介紹說,“溫室里有從國外引進的授粉熊蜂,還投放了瓢蟲、麗蚜小蜂、小花蛙等害蟲的天敵,不用任何農藥,生產出的蔬菜很健康。”
大型農業集團在河西走廊的荒漠里發展出現代化農業項目正是“大鵬飛兮振八裔”,連張掖當地人也備感驚訝。這樣的農業項目會給當地帶來可觀的就業,助力當地農民脫貧致富。
“僅海升一期的溫室大棚項目就需要500人左右的勞動力,而我們挑選的工人大部分來自項目周邊的建檔立卡戶。投資7億多元、占地500畝的二期項目也在抓緊建設,未來將需要更多當地的勞動力。”楊白樺說。
在海升智能溫室務工的樊香蘭已經學會了大棚種植的大部分技術。她有5個孩子,大兒子患有先天性腦癱,多年來一家8口人日子過得非常拮據。樊香蘭說:“現在一個月我能掙4500元左右的工資,日子慢慢好起來了。”
酒泉市肅州區東洞鎮是典型的河西走廊地貌,遠處有連綿起伏的祁連山脈,眼前則是荒灘戈壁。東洞鎮黨委書記吳海霞說,3年前,這里仍是風吹石頭跑、遍地不長草,近2.17億畝戈壁灘等土地一直未被開發利用。
2017年,酒泉市決定在東洞鎮開發建設現代化農業產業園區。吳海霞回憶,2018年爭取到國家農發辦的項目,規劃后向全國招商引資,引企入園。
短短兩年,園區先后引進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搭建日光溫室大棚2100座,對接北京新發地、上海江橋、廣州江南等大市場,帶動全區外銷優質蔬菜45萬噸。以色列、荷蘭等國家先進種植和建設技術被引進園區,還研發并推廣應用有機無土栽培、智能溫室控制系統等42項新技術,注冊“戈壁雪潤”“沙地綠產”等農產品品牌。
東洞鎮四號村村民馬靜是一位農業產業化的受益者。多年前,她像其他年輕人一樣外出務工,想盡辦法在城里買了房子,日子過得非常緊巴。如今,她在園區種了大棚,“一畝大棚十畝田”,再也不愁消費、房貸等開支了。
酒泉集中火力,從現代化農業產業園中要效益。擺脫貧困的金昌市何家灣村也在想辦法從現代化農業綜合體建設上追求更富足的小康生活。
何家灣村黨支部書記張澤霞說,前幾年村里集中建設83套房子,完成了一、二社整社搬遷,新村里建了文化活動廣場、便民綜合服務中心、農村互助老人幸福院,并配套完成集中居住點道路、供排水等基礎設施建設。何家灣232戶586位村民挪出了窮窩,村容村貌、人居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
然而,何家灣村耕地總面積僅有2243畝,人均耕地面積少,要想生活富足,還得另想辦法。以72座日光溫室大棚為核心的田園綜合體成了何家灣村的致富綜合體,“支部+合作社+農戶+產業”的發展模式讓何家灣村集體經濟壯大了、農民增收了。
何家灣村主任、致富帶頭人陳愛民說,從2018年開始,他們從陜西和省內靜寧、敦煌等地購進蘋果、蟠桃、核桃、杏樹等經濟林樹苗近62萬株,栽植在日光溫室里,等苗木適應環境后再移植到3800畝的荒地上。
“綜合體把村上的貧困戶都吸納了進來,讓他們月月領固定工資。”陳愛民說,目前,全村有70多人在這里上班,等樹苗全部移植,田園綜合體發展起來,村上近300名剩余勞動力就可以全都在家門口就業了。
甘肅省政府幾年前已作出預測:到2022年,初步建成基礎設施完備、設施裝備先進、科技支撐水平高、綜合生產能力強、生態環境友好、產品特色鮮明的河西戈壁農業產業帶,把河西走廊地區打造成西北乃至中亞、西亞、南亞地區富有競爭力的“菜籃子”產品生產供應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