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光山的十里鎮,有一位這樣的90后青年——油條掛面傳承人劉保華,在到北上廣闖事業的熱潮里,逆風而行,在建立人生事業的十字路口,毅然決定回鄉傳承油條掛面技術,一步一個腳印,將這份已有百年歷史的老味道,傳承和發展下去。
走進十里鎮楊灣村劉保華家的庭院中,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掛在架上一排排整齊的掛面,絲絲分明,散著面香。
劉保華正在制作晾曬傳統手工油條掛面 謝萬柏 攝
“我家從爺爺那輩就開始做油條掛面,不敢想象這份承載了光山人的共同記憶的手藝萬一丟失,會有多讓人痛心,所以我一定要把油條掛面的手藝傳承下去。”劉保華分享他的想法時說道。
畢業后就選擇回到村里的劉保華,經過十余年的努力,創辦了保華手工油條掛面工坊。
掛面工坊的發展也并不是一帆風順。早幾年村里水泥路還未修建,每當下雨時,泥地使車子難通行,掛面的運出成了難題。工坊最初的人也不多,大多也都是村子的叔叔阿姨,在不干農活的時間里來工坊上班。
近幾年,在多方的努力和支持下,水泥路修建了,銷量逐漸上漲了,工坊也從3—5個人到如今的100+人,生產的掛面在線上通過光山電商銷往到全國各地,線下通過批發零售銷到各大糧油超市。工坊的發展帶活的不僅是傳統手藝,也是鄉村勞動人口的再激活。
據了解,手工掛面的制作從和面到開條、搓條、上條曬面,先后要經歷26道工序制作而成,光山油條掛面前后五次醒面,面勁有韌性,下水煮后,又變得細膩而柔軟,吃起來養胃又健康,老少皆宜。
劉保華傳統手工制作掛面已有30多年的歷史,在他家的作坊里,他和工人們趕著晴好天氣,進行壓皮、合皮、出面,一批晾曬好的面條取下,另一批做好的面條又掛上曬干。隨著節令更迭,晾曬時間往往也會稍作調整,正因為如此細致而講究,做出來的掛面才如此的口味獨特,嚼勁十足。
2023年,在多方協同努力下,劉保華掛面工坊又與光山縣文產特派員項目“余糧鄉創”達成深度合作,結合傳統制面技術與創新產品包裝與營銷,打造了新光山十寶“有鹽在先”油條掛面,產品逐漸走出光山、走向全國。(郝昱瑋 李澤昌 謝萬柏 向宣垣 陳微)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