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9月20日電 題:“盲人律師”王慧:做盲人朋友的“眼睛”
中新社記者 馬帥莎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對健全人來說,無障礙環境建設可能是一項工作或公益事業,但對殘疾人來說,這是我們生活工作的基礎和支撐,甚至是我們生命的一部分。”在中國殘疾人聯合會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期間,“盲人律師”王慧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講述他十幾年來用科技和法律促進信息無障礙,成為盲人朋友“眼睛”的故事。
高中時,王慧發現自己即使坐在第一排,依然看不清黑板,最后到醫院被確診為視神經萎縮。當時,醫生建議他轉去盲校就讀。“我不愿意向命運低頭,仍然留在了原來的高中學習。”王慧說。上課看不清黑板,他就提前預習,老師在黑板上寫板書,他就依靠預習的內容在紙上自己寫寫畫畫,憑著這股勁,最終考上了蘭州大學。
然而,大二那年,王慧的眼疾進一步惡化,僅有的一點視力也被無情剝奪,眼睛徹底失明。為此,王慧休學一年,接受了近20場手術,仍無濟于事。對于這一結果,王慧雖然低落,但仍跟身邊人說,“我接受自己的新身份”。
“人生是否幸福,不取決于是否有障礙,而在于如何解決它,辦法總比困難多,我們可以一直尋找,今天找不到,明天接著找,這個辦法不行,那我再換一個。”王慧坦然地說。
2008年大學畢業后,王慧開始致力于信息無障礙的推廣工作。“我們常講‘無障礙’概念,但首先得理解障礙本身是什么。就盲人而言,我們遇到的一切障礙的核心,其實是信息障礙。失明的情況下,怎么知道空調開了幾度?如何知道到站的是幾路公交車?怎么操作手機?”
為了讓盲人擺脫閱讀只有盲文、娛樂只有廣播的窘境,王慧和朋友一起研發了手機屏幕朗讀軟件。王慧告訴記者,曾有一位在家困守了8年的盲人老先生在他的幫助下,第一次在智能手機上寫下一首短詩并發送給朋友,當時,老人感激地稱他是盲人朋友的“眼睛”,“這句話是對我莫大的肯定。”
如今,類似的讀屏軟件在盲人中已經十分普及,甚至成為他們相互識別的“暗號”。王慧笑著說,“這次會議期間,每當我聽到旁邊坐著的陌生人同樣在使用讀屏軟件時,我都會主動打招呼,這是我十幾年前不曾想象過的情景。”
在通過科技手段優化信息無障礙環境過程中,王慧又逐漸認識到法律保障的重要性,而促進殘疾人事業法治建設,離不開具有法律專業知識的殘疾人的參與。
2018年,王慧報名了國家統一法律職業資格考試。“起初決定參加考試時,內心不免有些忐忑和顧慮,擔心因為眼睛失明被拒考。”王慧說,“但當我真正去做這件事時,一切都很順利,沒有遇到想象中的質疑,工作人員跟我說‘歡迎你來報名’‘一定保障你的參考權利’,給了我很大的鼓勵。”
如今,王慧已如愿成為一名“盲人律師”。今年9月1日,無障礙環境建設法正式施行。王慧作為天津市人民檢察院的公益訴訟觀察員和天津鐵路運輸檢察院的聽證員,變得更為忙碌。
紅綠燈音響提示、藥品說明書的無障礙格式版本……王慧表示,“無障礙”這一概念聽起來很宏大,但其實都體現在細微之處,很多問題不難解決,但沒有親身經歷很難發現,這也是為什么殘疾人事業需要殘疾人參與,信息無障礙更需要有盲人站在盲人視角上提出問題,分享親身感受。
同時,王慧還結合自己的切身體驗,致力于普法工作。他說:“許多人對殘疾人不是不理解,而是不了解。讓更多人知道殘疾人的需求和痛點,了解哪些行為是無障礙環境建設法鼓勵或禁止的,才能形成助殘事業的合力。”
比如,無障礙環境建設法對人才培養作了專門規定,提出建筑、交通運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等相關學科專業應當增加無障礙環境建設的教學和實踐內容。“軟件設計師如果沒有學習過信息無障礙的相關標準,很可能不知道什么樣的按鈕才是讀屏軟件可讀的。”王慧說,“我們追求的‘無障礙’是健全人使用的軟件盲人也能用,而不只是開發盲人專用版本。”
王慧直言,“其實我的目標很簡單,就是讓更多人了解無障礙環境建設法,并能將生活與這部法律關聯起來,在日常工作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合力建設一個更加尊重差異、包容差異的環境,為每個人的發展提供基礎。”(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