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碼點餐、云上繳費、網上訂車、線上買菜,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只要有手機或者平板電腦,“動動手指”就可以享受到多種生活服務。但是不容忽視的是,生活App化帶來便利的同時,煩惱也在與日俱增。
最近有媒體報道,因為不會用打車軟件,愿意在路邊停留的出租車也越來越少,一些老年人出門打車越來越難,而老年人去趟超市也發現,使用手推車都要先下載App,掃碼后才可以使用。這種老年人在掃碼時代“寸步難行”的現象,近來頻頻引發關注。
其實不光是老年人,就是年輕人現在都感覺有點跟不上App的發展節奏,買東西下App、連WiFi下App、考試下App、銀行辦業務下好幾個App……媒體報道中提到,李女士為了賣套房,下了7個App,學習了17頁Word文檔、做了五六次人臉識別驗證。原本App是為了給人節省時間精力的,可明明可以直接完成的事,也得折騰一番App,辦完了重新刪掉,這到底是節省了資源精力,還是浪費了資源精力呢?
在看到技術給人們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確實有必要認真權衡其負面效應,從而更理性地把控App化的節奏??偨Y起來看,目前暴露比較多的問題包括幾點:對不太懂智能手機的包括老年人在內的弱勢人群極不友好;給偶爾用某種業務的人造成的麻煩多于便利;更值得警惕的是,因為App必然要搜集消費者的個人信息,從而遺留信息泄露、數據被盜的隱患。
基于這些因素,各機構尤其是公共機構在推行App化的過程中,就要多一些理性考量。比如前段時間因為疫情,有些地方的地鐵公交為了防控,要求所有人必須出示手機上的健康碼,這本無可厚非,但因此將不會使用智能手機的老人趕下車,就不免荒謬。顯然,這種懶政是違背基本公共倫理的做法。無論公共機構還是商業機構,都不能單一考慮自己的便利,無視給民眾增添的負擔。即便是App化管理更有效率,也必須留足人力資源,服務好那些不會用智能手機的人群。
此外,在推行App化的時候,應該多一些成本意識,不光考慮自己的成本,也要考慮使用方的成本。因為技術發展,App的單獨開發可能看起來投入不大,但后期的管理維護非??简炄肆唾Y源。對諸如商超等公共場所,與其承擔爛尾的風險,不如與其他平臺合作更加便利、劃算,既能節省投入成本,也不需要消費者在手機下載太多的App,帶來實打實的便利。
整體而言,現在各機構的App化似乎有點“走火入魔”,好像不掃碼、不用App就無法發展,而普通人不帶手機就到了無法出門的地步。即便這種大趨勢是無可更改的,但在發展的過程中,還是要多照顧那些“掉隊者”,同時做好對用戶的隱私安全保護。畢竟,智能化、數字化應該是給人提供便利的,不是給人添堵的。(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