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陜西西安一男子在微博發文稱,自己穿迷彩褲進入一家書店時,被當成工地農民工攔下,溝通半天才準許進入。據報道,當事男子是一名攝影愛好者,他當天身穿迷彩褲長袖襯衫,進入方所書店時被書店保安攔住,詢問他是否為隔壁農民工。9月8日,西安方所文化運營發展有限公司通過微博賬號@方所西安店,對此事作出說明和道歉。
涉事書店稱是誤會所致,但愿這真的是一場誤會。否則,這起風波不僅構成了對當事人和農民工的雙重傷害,也在無形之中,構成了對所有讀者乃至大眾的冒犯。
涉事書店的官網介紹,其是“涵蓋書籍、展覽空間、文化講座等的公共文化空間”。且不說這名著迷彩褲的男子不是農民工,即便真是農民工,就沒資格入內?將農民工拒之門外,還談何公共文化空間?
表面上,問題出在書店保安身上,盤查讀者是失禮的,對農民工的偏見更是不可原諒。而實際上,板子該打在書店管理者身上,其對保安的管理有基本的規范嗎?給他們上過尊重讀者這一課嗎?涉事書店在道歉書中表示,會正視這一問題,在后續員工培訓中強調,避免類似事情再度發生。這是亡羊補牢之舉。以此為契機,重新梳理企業文化是當務之急。
書店是有書的地方,但未必是有文化的地方,歧視農民工,不尊重顧客與讀者,不尊重大眾觀感,蓄滿再多書也贏取不了尊重。相反,只會帶給大眾強烈的心理落差而會招致譴責。
其實,一些地方確實存在歧視農民工現象,有的店鋪拒絕農民工入內也曾見諸報端,但消息一出,無不引發社會批評。而此起事件之所以在輿論場中發酵,一個重要原因是發生地是書店,一種被世人給予更高道德期許的地方,最該充盈人文關懷的地方卻冷冰冰、硬邦邦的,喪失人情味,自然讓人吐槽。
關于圖書館的開放,在大眾的溫熱記憶中有這樣的佳話:浙江杭州圖書館允許流浪、拾荒者入館,向他們提供平等服務;在廣東東莞圖書館留言的農民工,更是演繹了一則溫情故事。這樣的圖書館為人稱道,就在于它們葆有基本的人文關懷,善待每一名讀者。
私人性質的書店和公共性質的圖書館雖然不是一碼事,但善待讀者是基本底線。書籍本是帶給人精神洗禮的,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人們希望看到的,是書籍面前全人類平等無差別的交流。畢竟,閱讀并非少數人的專利,而是所有人平等擁有的權利。因此,無論是何職業的讀者走進來,書店都無斷然拒其入內的權利。
杭州圖書館走紅后,其負責人坦言,只是踐行了一個公共圖書館應盡的理念,“流浪、乞討者可能暫時居無定所,可能暫時窘迫,但不代表我們可以拒絕他對文化的追求”。但愿有更多的圖書館能夠意識到并做到這一點,但愿書店也能像圖書館看齊,尊重每個群體對知識的敬仰,對閱讀的追求。
有人把書店比作“守望詩意棲居的精神家園”,而秉承開放人文精神和開放精神的書店越多,我們就越能找到屬于自己的精神家園。(王石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