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襲來,一些傳統行業受到沖擊,而智能制造、無人配送、在線消費、醫療健康等新興產業逆勢上揚,網絡購物、生鮮電商、在線教育、遠程辦公等新興服務快速擴張,人工智能、云計算、大數據等新技術蓬勃發展……啟示我們,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個戰略方向,裨益于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有助于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
無論從歷史方位,還是現實語境來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勢在必行。一方面,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高質量發展的題中之義;另一方面,在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戰略導向下,只有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發揮市場優勢,創造有效需求,方能從容化解發展難題??偟目磥?,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已取得顯著成效,但仍面臨不少問題和挑戰。
新需求催生新供給,新供給創造新需求。正確理解供需邏輯關系,準確把握兩者動態平衡,就必須從改善供給結構著手,著力提升供給體系質量,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創造適應新需求的有效供給,實現更高水平的供需匹配和動態均衡。
為此,要從生產端入手。著眼于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不斷優化生產要素配置和組合,提高生產要素利用水平。當下及未來,尤其要牢牢抓住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新機遇,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抓緊布局數字經濟、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大力推進科技創新,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按下“快進鍵”。
為此,要振興實體經濟。不論經濟發展到什么時候,實體經濟都是我國經濟發展、我們在國際經濟競爭中贏得主動的根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根基”不能動搖。疫情對實體經濟沖擊較大,越是如此,越要有為,對沖風險、化危為機。要落實好已出臺的減稅降費政策,讓企業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同時加大要素市場改革力度,著力降低企業土地、用能、物流和制度性成本。要進一步加強金融對實體經濟特別是中小微企業的支持,提高中小企業生命力,確保實體經濟穩得住、能發展。
為此,要優化營商環境。以政府服務的“加法”,換取創新發展的“乘法”,是政府在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的必然選項。為此,必須進一步發揮政府主導作用,繼續優化營商環境。要加快探索形成負面清單和產業準入的審管分離制度,取消不合理的行政審批制度;要持續推進政務信息化,推廣智能辦公,提高行政效能;要消除阻礙市場主體創新的痛點難點堵點,加快形成行政效率高、審批少、收費低的營商環境;要依法依規實施嚴格的市場監管,消除信息不對稱,促進市場公平競爭。
“石以砥焉,化鈍為利。”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既是大挑戰,也是時代賦予的大機遇??礈柿说氖虑?,就要義無反顧,堅定不移地干,干出成績來。(廣 言)